[发明专利]检测顺式作用元件有无甲基化修饰或其修饰位点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45595.5 | 申请日: | 2015-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6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李亚俊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李进 |
地址: | 10001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顺式 作用 元件 有无 甲基化 修饰 方法 | ||
1.一种检测顺式作用元件甲基化修饰位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靶向富集顺式作用元件,在所述顺式作用元件的两端连接已知序列的小片段DNA,再用特异性识别甲基化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随后以已连接的小片段DNA为模板设计的引物,将酶切与未酶切的DNA片段分别进行扩增,以放大差异信号,比较两组的差异信息即获知顺式作用元件甲基化修饰位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顺式作用元件甲基化修饰位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从全基因组DNA中靶向富集顺式作用元件;
2)、在所述全基因组DNA与富集后的顺式作用元件两端连接已知序列的小片段DNA,分别得到Input-DNA与DNA-S;
3)、将DNA-S用特异性识别甲基化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得到酶切产物DNA-E;
4)、以步骤2)中已知序列的小片段DNA为模板设计引物,对Input-DNA、DNA-S、DNA-E进行扩增;
5)、将步骤4)中扩增得到的DNA进行标记并分别与DNA芯片杂交;
6)、扫描芯片并统计三组芯片的信号值,找到在Input-DNA组、DNA-S组中的信号强度均比DNA-E组中的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升高的点,即得到特定转录因子结合的DNA元件甲基化修饰位点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测顺式作用元件甲基化修饰位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靶向富集顺式作用元件的方法包括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调控元件的甲醛辅助分离技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顺式作用元件甲基化修饰位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2)中,所述全基因组DNA与富集后的顺式作用元件的浓度为1~10ng/μl,用量为30~100ng;
在步骤3)中,所述DNA-S的浓度为2~10ng/μl,用量为20~100ng;
在步骤5)中,用于标记的DNA浓度为4~20ng/μl,用量为1~5μg,且用于标记的三组DNA的浓度及用量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检测顺式作用元件甲基化修饰位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性内切酶为McrBC。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顺式作用元件甲基化修饰位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所述标记的方法为同位素标记或荧光物质标记。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顺式作用元件甲基化修饰位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DNA芯片包括全基因组甲基化芯片、启动子芯片、CpG岛芯片或增强子芯片。
8.一种检测顺式作用元件有无甲基化修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靶向富集顺式作用元件,用特异性识别甲基化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随后以所述的顺式作用元件的DNA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将酶切与未酶切的DNA片段分别进行扩增,以放大差异信号,比较两组的差异信息即获知该顺式作用有无甲基化修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顺式作用元件有无甲基化修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从全基因组DNA中靶向富集顺式作用元件,得到DNA-S’;
2)、将DNA-S’用特异性识别甲基化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得到酶切产物DNA-E’;
3)、以步骤1)中所述的顺式作用元件的DNA序列为模板设计引物,对DNA-S’、DNA-E’进行扩增;
4)、将步骤3)中DNA-S’、DNA-E’扩增得到的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或实时定量PCR分析是否存在甲基化修饰;
5)、扫描并统计两组电泳泳道的灰度值和/或ΔCT值,比较在DNA-S’组中的信号强度与DNA-E’组中信号强度有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判断该特定转录因子结合的DNA元件有无甲基化修饰。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检测顺式作用元件有无甲基化修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靶向富集顺式作用元件的方法包括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调控元件的甲醛辅助分离技术;
所述限制性内切酶包括McrBC、Msp1、HpaII、DpnII,或Msp1、HpaII、DpnII与其相应的同工酶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李亚俊,未经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李亚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559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