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UE终端设备的接入控制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30597.7 | 申请日: | 2015-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68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 发明(设计)人: | 严少继;衷柳生;胡呈欣;邓世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48/16 | 分类号: | H04W48/1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周清华 |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ue 终端设备 接入 控制 方法 系统 | ||
1.UE终端设备的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非核心网侧的网元节点中预设用于管理UE终端设备接入的限制策略;
通过DCCH传输方式获取请求接入基站的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和所述网元节点的限制策略判断是否允许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
所述通过DCCH传输方式获取请求接入基站的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
在与请求接入基站的UE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过程中,获取所述UE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条DCCH消息,解析该DCCH消息得到所述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UE终端设备的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DCCH传输方式获取请求接入基站的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还包括,
若所述RRC连接过程中未得到所述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则在所述RRC连接建立完成后,基于DCCH向所述UE终端设备发送获取设备标识的请求消息,以及接收所述UE终端设备返回的回应消息并解析得到所述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UE终端设备的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DCCH向所述UE终端设备发送获取设备标识的请求消息之后还包括,
启动一定时器;
在所述定时器的设定时钟到来时,如果未得到所述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将所述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记为空值;
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和所述网元节点的限制策略判断是否允许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之前,还包括:
判断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是否为空值;若是,确定为允许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若否,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和所述网元节点的限制策略判断是否允许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UE终端设备的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策略包括限制模式和接入管理名单;其中,限制模式包括黑名单模式、白名单模式以及黑白名单混合模式,接入管理名单包括黑名单和白名单;
所述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和所述网元节点的限制策略判断是否允许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包括,
确定所述网元节点的当前限制模式为黑名单模式、白名单模式或者黑白名单混合模式;
若当前限制模式为黑名单模式,则将所述标识信息与预设的黑名单进行匹配;若所述标识信息不存在于所述黑名单中,允许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若所述标识信息存在于所述黑名单中,禁止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
若当前限制模式为白名单模式,则将所述标识信息与预设的白名单进行匹配;若所述标识信息存在于所述白名单中,允许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若所述标识信息不存在于所述白名单中,禁止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
若当前限制模式为黑白名单混合模式,则将所述标识信息分别与预设的黑名单和白名单进行匹配;若所述标识信息存在于所述黑名单中、且不存在于所述白名单中,禁止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否则,允许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UE终端设备的接入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元节点为安全网关、基站、基站控制器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标识信息为IMSI号、IMEI号、IMEISV号或者TMSI号。
6.UE终端设备的接入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模块,用于在非核心网侧的网元节点中预设用于管理UE终端设备接入的限制策略;
标识获取模块,用于通过DCCH传输方式获取请求接入基站的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接入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标识信息和所述网元节点的限制策略判断是否允许所述UE终端设备接入所述基站;
所述标识获取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在与请求接入基站的UE终端设备建立RRC连接过程中,获取所述UE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条DCCH消息,解析该DCCH消息得到所述UE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3059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