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渗水管、植被恢复区节水灌溉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22117.2 | 申请日: | 2015-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9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 发明(设计)人: | 白霞;朱永刚;蒋红;熊峰;操昌碧;吴文佑;吴军;叶三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25/06 | 分类号: | A01G25/06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许泽伟 |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渗水 植被 恢复 节水 灌溉系统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植被恢复区节水灌溉系统,包括集蓄水池(2)和植被恢复区(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渗水管;
所述渗水管包括管壁上设有多个渗水孔的管本体(11),以及设置在管本体(11)内部的渗水填充物(12);
所述植被恢复区(3)包括种植槽(31)及从下往上依次设置在种植槽(31)内的砂砾石垫层(32)、种植土层(33)和树皮覆盖层(34);
所述砂砾石垫层(32)横截面的中部具有向上凸起并嵌入种植土层(33)内的渗水部(321),所述渗水管设置在渗水部(321)内并通过输送管道(21)与集蓄水池(2)连通;所述种植土层(33)的横截面的底部具有至少一个向下凸起并嵌入砂砾石垫层(32)内的汲水部(33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恢复区节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填充物(12)由不同粒径的碎石和砂混合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被恢复区节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本体(11)的管壁表面上设置有渗水反滤层(13)。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恢复区节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蓄水池(2)包括集水面和蓄水池(22);所述集水面倾斜设置,其下端与蓄水池(22)的进口相对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被恢复区节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蓄水池(2)还包括至少一块盖板(23),所述盖板(23)盖设在蓄水池(22)上,盖板(23)与蓄水池(22)侧壁之间或盖板(23)与盖板(23)之间的缝隙为蓄水池(22)的进口。
6.如权利要求1、2、4或5所述的植被恢复区节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31)主要由种植槽外边墙(311)、马道平台(4)和边坡(5)围成;所述种植槽外边墙(311)内还设有连通种植土层(33)与外界的排水管(35),所述排水管(35)的进水口上设有土工布。
7.植被恢复区节水灌溉系统的施工方法,用于施工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植被恢复区节水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步骤一,渗透实验;将不同粒径的碎石和砂混合后组成的渗水填充物(12)填充入管本体(11)的内部并过水,进行渗透试验,确定不同粒径及不同混合比例的渗水填充物(12)的渗透速度;
步骤二,浇筑集蓄水池(2);在浇筑施工前,先将边坡(5)、马道平台(4)和集水区域清理平整、清除杂物,并对集水区域周围的地形进行处理,以满足施工要求;然后,按施工图在边坡(5)、马道平台(4)和集水区域上放线,准确标定集蓄水池(2)的位置和尺寸;最后,按照施工图,在放线位置浇筑集蓄水池(2);
步骤三,在马道平台(4)上设置种植槽(31);
步骤四,根据步骤二中浇筑的集蓄水池(2)的集水速度,确定渗水管的渗水速度;根据步骤三中种植槽(31)的长度,确定渗水管的长度;根据渗水管的渗水速度和长度,确定单位长度的渗水管的渗水速度,再选择具有相应渗水速度的渗水填充物(12);
步骤五,制作渗水管;将步骤四中选择的渗水填充物(12)装入管壁上设有多个渗水孔的管本体(11)内并压实,再在管本体(11)的管壁表面上包裹土工布;
步骤六,在种植槽(31)内铺设砂砾石垫层(32),然后将步骤五中制作的渗水管埋入砂砾石垫层(32)内;接着,通过输送管道(21)将渗水管与集蓄水池(2)连通;
步骤七,按种植要求,在砂砾石垫层(32)上铺设种植土层(33),并在种植土层(33)上覆盖树皮覆盖层(3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211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农作物滴灌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枫香与鹅掌楸混交林的营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