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脱氮功能的多循环式自回流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11583.0 | 申请日: | 2015-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7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简丽;陈学平;姚嘉林;王本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环科宏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28;C02F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功能 循环 回流 小型 生活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邻域,特别涉及一种具备脱氮功能的多循环式自回流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大多都无法实现好氧、缺氧两个环节自行交替循环的处理,或仅通用采用两个环节处理却又无法循环再处理,如专利申请号CN201510151759提出了一种中小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生化处理单元、沉淀及污泥回流单元、光催化氧化单元、深度处理单元、消毒单元几部分构成;专利申请号CN201520071877提出了一种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包括综合调节池、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过滤池和自动控制模块;专利申请号CN201420766937一种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厌氧发酵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污泥池和消毒池几部分;这些专利对污水只能进行一次性的好氧、缺氧两个环节处理,处理的成效较为有限,同时对于水量小但波动大的污水处理也面临着水泵选配的难题。
有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虽然也可实现好氧、缺氧两个环节交替处理,但又不是通过将水流进行循环再处理的方式,故处理次数有限,且随着处理次数增加,设备占地面积越来越大,能耗越来越高,如专利申请号CN201510048460提出了一种多梯次缺氧—好氧生物反应器及其控制方法,该专利提出的反应器主体主要是通过多梯次缺氧—好氧工艺,使通过污水顺序经过多个池体格室中使其得到好氧与缺氧交替达到提高污染物去处的作用,这固然可以使污水处理效果提高,但由于多个池体格室的使用无疑会造成处理设施占地较大,并且还得使用多个水泵抽提污水,不大适合于一体化生产,且设备的耗能量较大。
在如何稳定水流方面,现有技术一般都未考虑堰口形式设计,而如专利申请号CN201520109555中虽然对于堰口形式设计,提出了在排水槽的槽边的上边沿部沿该边沿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凸设有数个三角板,以解决现有的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在将处理后的污水排出的过程水流不均匀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基本无法实现好氧、缺氧两个环节交替循环的处理,或仅通用采用两个环节处理却又无法循环再处理,从而使处理设备占地空间较大、处理效率不高、能耗过大等问题。
有鉴于上述现有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适用于小流量、间断式进水,对处理后水质要求高但占地小的处理系统,能够改进现有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的缺陷,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小量污水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一种具备脱氮功能的多循环式自回流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不仅使其结构简单,而且具备在处理水量较少时反复循环处理功能,从而实现很好的脱氮功能、处理效率更高、占地更小,并节约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备脱氮功能的多循环式自回流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由水量调节区、生化处理区和沉淀区三部分组成。所述的生化处理区为好氧生化反应区。,而所述的水量调节区为缺氧区。污水通过在两区的多次循环,从而实现极高的脱氮效果。其中,
所述的水量调节区内设有提升泵、格网、回流装置及进水口。所述的进水口设置在水量调节区的一侧池壁上部。所述的格网设置在该进水口处。所述的回流装置设置在格网所在水量调节区一侧池壁上部的另一端。该提升泵将待处理污水提升到较大的生化处理区一端的进水堰内。
所述的生化处理区内设有曝气装置、出水堰、回流堰口、进水堰及生物填料。所述的曝气装置设置在生化处理区的底部。所述的回流堰口与回流装置相接且设置在水量调节区和生化处理区共用的内池壁上部的一端。而所述的进水堰设置在水量调节区和生化处理区共用的内池壁上部的另一端至生化处理区与沉淀区共用的内池壁。该进水堰的底部具有多个开孔。所述的出水堰设置在生化处理区和沉淀区共用的内池壁上部的一端至沉淀区的外池壁并与回流堰口位于同一侧。该出水堰底部具有多个开孔,所述的生物填料放置于生化处理区内。
所述的沉淀区的外池壁上设有出水口。
当回流装置开启时可使生化反应后污水自回流进入水量调节区,处理后污水通过该出水堰底部开孔流入沉淀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环科宏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环科宏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115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膜法与超磁混凝组合的水处理工艺
- 下一篇:注射器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