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身尺寸偏差的测量数据的辅助分析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801748.6 | 申请日: | 2015-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82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正林;孟磊;贾庆旭;徐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季申清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身 尺寸 偏差 测量 数据 辅助 分析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身尺寸偏差的测量数据的辅助分析和辅助检测方法,通过车身零件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提高了车身尺寸偏差的诊断效率和正确性。其技术方案是通过计算机将每个车身零件的测点数据导入,并进行车身零件之间或者一个车身零件本身之间有关联性的测点的相关性计算,采用本技术方案能够快速、高效、简便地采集零件测试数据,根据相关性系数分析来及时和准确地判断车身焊接零件的质量,以及分析产生变形误差的原因,针对性地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身尺寸偏差的测量数据的辅助分析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车身的制造问题主要来源于车身的尺寸偏差,而且占大部分比重。车身的尺寸偏差会带来车辆的噪声、密封性、寿命的缩减、外观和行驶舒适感也会降低,因此,如何更早、更及时地发现车身的尺寸偏差问题并利用后续性的调整措施,是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车身尺寸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车身零件本身的变形或车身零件焊接质量或车身零件涂胶的质量原因所导致,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制造过程中对零件的单点在线测量给予分析。
目前在线激光测量技术是最为常用的单点在线测量方式,它主要采用激光、视觉(CCD)传感器、图像处理以及计算机控制等技术实现物体空间尺寸及位置精密测量的新技术。激光在线检测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形式,移动式是将激光测量传感器与高精度机器人联合应用,将激光测量传感器装在机器人手臂上进行程序化自动检测,一个组合可以测量机器人运行范围内的多个尺寸控制点;固定式激光在线检测设备由多个激光视觉传感器组成,每个传感器对应一个被测点,传感器数量由具体检测产品部位测量要求来决定,所有传感器固定安装在一个基础框架上,并通过现场控制总线和视频总线连接到主计算机,组成一个完整的检测设备。
例如,某车身车间有两个在线检测工位,分别布置在底板2线补焊工位和总拼2线补焊工位的末端,对相应的底板2总成和白车身总拼件进行在线激光测量。工位上安装有传感器,扫描车号便可以区分H车型和F车型,让测量机器人测量不同的位置。测量一台车身或底板的时间大致与生产节拍一致,但由于H车型白车身总拼安排了150多个测量点,一个节拍内无法全部测完,因此采用了“必测组+选测组”的测量方式。重要的测点安排在必测组中,每台车身都进行测量,不那么重要的测点安排在选测组中,一台车身只测量其中一个选测组的点。H车型总拼件的选测组有4组,也就是每4台车身完成一轮全部选测组点的测量。在线测量数据将通过系统控制柜传输到测量室电脑的客户端。供应商伯赛提供相应的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简单处理,以趋势图、柱状图等简单形式反馈给技术员。
利用零件的单点在线测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以下不足:
一、通过现有的软件只能逐个查看单点的趋势图、柱状图,不能将多个测点的数据直接比对。
二、对于生产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技术员很难从数百个点中直接找到缺陷位置的关联点。
三、现在对于在线检测数据用得最多的仍然只是查看单一测点的数据趋势。对于测点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没有深入研究过。这对丰富的在线检测数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四、在线测量数据的利用率低下,将测量数据与车身、样板技术员的知识、调整的记录之间的对应过程也比较缓慢。它们无疑会延长误差源诊断耗费的时间。技术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定位缺陷,并且难以直观地找到由于尺寸的缺陷所产生的问题根源。
如何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辅助分析方法及辅助检测方法来有效判断车身尺寸缺陷的原因是目前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尺寸偏差的测量数据的辅助分析及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分析车身零件尺寸偏差的原因。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017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