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的换热系统与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799197.4 | 申请日: | 2015-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54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益才;雷斌义;武曈;方莹;莫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5B15/02 | 分类号: | F25B15/02;F25B27/02;F25B41/00;F25B4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008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尾气 余热 利用 系统 装置 | ||
1.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的换热系统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的换热系统与装置有两种实施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二都包含有一次发生器、二次发生器、三次发生器(1)、第三单向阀(16)、冷凝器(15)、节流阀(14)、蒸发器(12)、第二单向阀(11)、吸收器(10)通过管道顺序连通构成的制冷剂循环回路;溶液循环回路由三次发生器一(1)出液口C(31)、冷凝器(15)、第二减压阀(13)、吸收器(10)、溶液泵(7)、第一单向阀(4)、第一减压阀(5)、手阀(6)、发生器二(2)、发生器三(3)、发生器一(1)进液口C(28)通过管道连通构成,由溶液泵(7)和第一单向阀(4)顺序连通的第一回流通路以及由第一减压阀(5)和手阀(6)顺序连通的第二回流通路构成两条回流通路,溶液循环回路由溶液泵(7)提供循环动力;由水槽(8)、水泵(9)、吸收器(10)通过管道顺序连通构成的冷却水循环回路;所述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换热装置在方案一中为一次发生器,在方案二中为二次发生器;发动机冷却水套换热装置在方案一中为二次发生器,在方案二中为一次发生器,除此之外,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其余部分结构与组成都相同;
所述方案一中二次发生器和方案二中一次发生器均为发动机冷却水套换热装置,可代替发动机冷却水套对发动机进行冷却,同时以发动机余热为其驱动热源,其顶部设置出汽口B(26),两侧设置有进液口B(25)与出液口B(24);
所述方案一中一次发生器和方案二中二次发生器均为一卧式壳管式换热器改进装置,顶部设置有出汽口A(22),底部设置有吸收剂与制冷剂混合溶液进液口A(20)与出液口A(19),混合溶液走壳程,被管程中的尾气加热,蒸发出的制冷剂蒸汽通过顶部出汽口A流出,两侧分别设置有尾气进口(23)与尾气出口(21);
所述三次发生器(1)呈柱状,三次发生器(1)内设置有一加热盘管,底部为盘管入口端进汽口A(27),盘管上端为出汽口C(29),盘管内通过过热制冷剂蒸汽为三次发生器(1)提供热源来加热其腔内的吸收剂与制冷剂的混合溶液,从而使得混合溶液中的制冷剂以蒸汽的形式蒸出,从顶部出汽口D(30)流出,三次发生器(1)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液口C(28)与出液口C(31);
所述制冷剂循环回路采用混合溶液-R134a组成的液体工质对,混合溶液对R134a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并且其与R134a的沸点相差很大,混合溶液在高浓度情况下工作时不会产生结晶现象;该混合溶液-R134a工质对无毒、高浓度不爆炸,对吸收式机组的金属材料无腐蚀作用,其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好,工作压力高于大气压,系统无需保持真空度且不受不凝性气体的影响;混合溶液-R134a工质对对吸收式制冷装置对运行环境要求低,可适应复杂多变的发动机运行环境,非常适合用于发动机余热资源回收利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的换热系统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区别在于方案一中发生器二(2)作为二次发生器,发生器三(3)作为一次发生器;方案二中发生器三(3)作为二次发生器,发生器二(2)作为一次发生器,除此之外,方案一与方案二的其余部分结构与组成都相同;所述发生器二(2)为发动机冷却水套换热装置;所述发生器三(3)为一卧式壳管式换热器改进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919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电视设备的文件管理方法与文件管理装置
- 下一篇:炒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