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废液中贵金属回收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97339.3 | 申请日: | 2015-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93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发志;潘从明;谢振山;杨丽虹;刘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22B7/00;C22B11/00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62100 | 代理人: | 张英荷 |
地址: | 737103***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废液 贵金属 回收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工艺技术,具体是一种提高废液中贵金属回收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国内大型冶炼厂生产贵金属通常采用湿法或火法-湿法相结合的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均会产生含少量贵金属和高浓度铜、镍和砷等重金属的废液,如不加以处理而直接排放,在造成贵金属的流失和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势必会对企业周边的水及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于这些含贵金属的废液,常规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中和沉淀法、铁氧体法和硫化法。中和石灰沉淀法应用最为普遍,其成本低、工艺简单,但存在着处理率低、贵金属难以富集、渣量大等缺点。铁氧体法和硫化法处理效率高于中和法,但这两种方法操作复杂,其中硫化法容易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且对贵金属铑、铱的回收率低,而铁氧体法对反应条件精确度的要求较高,处理后的废液重金属脱除率难以满足排放的标准。综合上述因素,中和液碱沉淀法在含贵金属废液的处理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方法的操作过程为:利用金属离子的沉淀反应,将含贵金属离子的废液用液碱调节pH成弱碱性、促使大部分金属离子或络离子发生沉淀留在渣中,重复上述过程,第一次将贵金属尽可能的脱除,第二次将溶液中的铜、镍等重金属离子降低到国家排放标准。
然而,上述方法却存在如下问题:(1)液碱在加入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少量贵金属沉淀出现返溶现象,使贵金属的回收率降低,且需增加废液冷却的过程,影响生产进度;(2)加入液碱沉淀金属生成的沉淀颗粒和粘性较大,后期压滤速度慢,且易堵塞滤袋,使操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废液中贵金属回收率的新方法。
本发明提高废液中贵金属回收率的方法,是先将含有贵金属的废液用碱性试剂调节pH值为8~10,静置30~40min生成小颗粒沉淀后,加入0.5~0.6g/L的絮凝剂,利用该絮凝剂在弱碱性条件下生成大体积絮状沉淀的特性,促进小颗粒金属沉淀的生长,同时吸附废液中漂浮的水解颗粒和各种悬浮的胶体颗粒,生成大颗粒沉淀物质后回收贵金属,改善现有技术中因碱性试剂放热引起的金属沉淀返溶现象,提高贵金属的回收率。上述过程将一次中和液外排,但由于一次中和渣的渣量大,各种金属总含量高,影响回收的贵金属纯度,因此还需将一次中和渣用纯水浆化,再在pH=2~3的酸性条件下酸浸以富集贱金属,酸浸液进行二次碱中和回收贱金属,酸浸渣用于回收贵金属,得到的二次中和渣加入铜镍系统进行综合处理,二次中和液外排。
上述碱性试剂为液碱、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液碱浓度为10%~30%。
絮凝剂为聚合硫酸铁、三氯化铁或聚丙烯酰胺中的一种。
一次中和渣用纯水浆化时,液固体积比为6:1~7:1。
强酸为18.4mol/L的硫酸、9.5mol/L的盐酸中的一种。
富集后的酸液进行二次碱中和时pH值仍为8~10,反应时间为40~50min。
本发明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利用絮凝剂在弱碱性条件下生成大体积絮状沉淀的特性,促进小颗粒金属沉淀的生长,同时吸附废液中漂浮的水解颗粒和各种悬浮的胶体颗粒,生成大颗粒沉淀物质后回收贵金属,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因碱性试剂放热引起的金属沉淀返溶现象,提高了贵金属的回收率;然后将一次中和液外排,一次中和渣经浆化、酸浸富集贱金属后,二次碱中和酸浸液回收贱金属,并从酸浸渣中回收贵金属,得到的二次中和渣加入铜镍系统进行综合处理,二次中和液外排,实现了贵、贱金属的有效分离,并使排放液中贵金属和重金属的含量均达到了国家标准(GB25467-2010: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2)本发明中回收贵金属时生成的络合物沉淀为絮状物,不易堵塞滤袋,过滤速度快,有利于提高生产进度,可在贵金属回收领域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973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