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行器双向减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87126.2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7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傅严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锋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C25/60 | 分类号: | B64C25/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54 重庆市巴***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行器 双向 减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飞行器起落架的减震方法。
背景技术
起落架是供飞机起飞着陆的专门装置。飞机着陆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地面,起落架承受并减缓这种撞击,从而减轻飞机的受载。起落架减缓这种撞击载荷的关键部件就是减震器。如果减震器设计的不合理,将使得飞机承受更大的载荷,导致飞机设计重量提高。如果减震器出现故障,将导致飞机硬着陆,机身结构被破坏,甚至出现机毁人亡。
现有的减震器采用油气混合式结构,其缺点在于,气腔容易发生泄漏。一旦气腔发生泄漏,减震器的缓冲效果将大幅度减弱,且减震器无法回位。较弱的缓冲效果将在飞机着陆时,起落架与地面第一次碰撞后消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飞行器双向减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飞行器双向减震方法,利用如下所述设备:所述设备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减震器,减震器包括内筒体、外筒体、浮动活塞、阻尼体和弹簧;外筒体上端封闭,外筒体下端开放,内筒体上端开放,内筒体下端封闭;浮动活塞和弹簧设置于内筒体内,弹簧的一端与浮动活塞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内筒体的底部内表面连接;阻尼体设置于内筒体的顶部,阻尼体上开设有阻尼孔;内筒体滑动设置于外筒体中,内筒体顶端与外筒体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内筒体内浮动活塞与阻尼体之间的空间构成缓压空间,还包括设置于阻尼体上的单向阀,单向阀由内筒体向外导通;两个减震器的外筒体封闭端相互连接;
具体方法如下:
两个减震器同时动作,油压空间中充满油液,在受外力挤压时,内筒体相对于外筒体做压缩运动,油液通过阻尼体上的阻尼孔,此时会产生阻尼从而吸收飞机着陆时的部分能量;
油液进入缓压空间后,推动浮动活塞压缩弹簧,进一步吸收能量;
在外力消失后,弹簧推动浮动活塞,浮动活塞将缓压空间中的油液通过单向阀和阻尼孔推回油压空间,油压空间中的油液推动内筒体,使内筒体相对于外筒体做伸张运动,如此即实现减震器的回位。
设置单向阀,使得缓压空间中的油液能够被更快推回油压空间,实现快速回位。
本发明采用弹簧替代内筒体中的空气,避免了空气泄漏导致减震器的缓冲效果将大幅度减弱和减震器无法回位的问题。
本发明的设备采用两个减震器相互连接构成,提供较长的行程,从而具备更好的减震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底部内表面与所述内筒体外表面之间采用密封支撑件进行密封。
设置密封支撑件,避免外筒体中的油液泄漏。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支撑件通过销轴与所述外筒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孔开设于所述阻尼体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内筒体的底端设置有连接体。
连接体用于将本发明固定在飞机起落架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用弹簧替代内筒体中的空气,避免了空气泄漏导致减震器的缓冲效果将大幅度减弱和减震器无法回位的问题;
2.本发明的设备采用两个减震器相互连接构成,提供较长的行程,从而具备更好的减震效果;
3.设置密封支撑件,避免外筒体中的油液泄漏;
4. 设置单向阀,使得缓压空间中的油液能够被更快推回油压空间,实现快速回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
1-内筒体,2-外筒体,3-浮动活塞,4-阻尼体,5-弹簧,6-阻尼孔,7-油压空间,8-缓压空间,9-密封支撑件,10-销轴,11-连接体,12-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发明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锋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市锋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871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飞机前轮转弯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调式多旋翼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