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吸附分离装置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764861.1 | 申请日: | 2015-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9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 发明(设计)人: | 梁少华;梁远放;柯单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艾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04 | 分类号: | B01D53/04;B01D46/00;B01D1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爱普纳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19 | 代理人: | 何自刚 |
| 地址: | 264003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吸附 分离 装置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吸附分离装置,用于物质的吸附分离,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吸附芯和设置于所述吸附芯外部的筒体,其中:所述吸附芯设置有内环和外环,所述内环设置有第一密封单元,且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延伸单元将所述内环和外环之间分隔成多个用于容纳吸附单元的吸附空腔;所述吸附芯的外环连接有第二密封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将所述吸附芯与所述筒体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分离腔和第二分离腔;所述吸附芯通过旋转运动将其在所述第一分离腔中吸附于所述吸附空腔内的物质带到第二分离腔中进行分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附分离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吸附分离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利用吸附法进行物质分离已有漫长的历史,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吸附法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环境保护、医药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变压吸附法制氧制氮技术便是利用吸附法进行氧氮分离的常用技术,其通过某种气体吸附材料进行气体渗透分离。技术原理为空气中的氧气与氮气的在分子筛表面渗透速率不同,氧气渗透速度较快,氮气渗透速率较慢,从而得到相为富集的气体,进而通过某种控制方式达到氮氧分离。
但是,传统的变压吸附制氧制氮技术是通过阀门等控制器实行高低压切换进行制氧制氮,其存在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且无法实现连续产气的等弊端,另一方面,传统的变压吸附制氧制氮技术所需的设备存在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因此,如何研发一种吸附分离装置及系统,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供一种吸附分离装置及系统,以解决无法实现的高纯度、低成本、连续供给的吸附分离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附分离装置,用于物质的吸附分离,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吸附芯和设置于所述吸附芯外部的筒体,其中:
所述吸附芯设置有内环和外环,所述内环设置有第一密封单元,且通过所述第一密封单元的延伸单元将所述内环和外环之间分隔成多个用于容纳吸附单元的吸附空腔;
所述吸附芯的外环连接有第二密封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密封单元将所述吸附芯与所述筒体之间的腔体分隔为第一分离腔和第二分离腔;
所述吸附芯通过旋转运动将其在所述第一分离腔中吸附于所述吸附空腔内的物质带到第二分离腔中进行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离腔为正压分离腔;所述第二分离腔为负压分离腔。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单元为吸附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离腔内设置有一侧与所述吸附芯相连接的挡片,用于在物质通过的方向形成阻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单元的最小宽度大于每相邻两个延伸单元的最大宽度。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吸附分离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分离装置和收容装置,其中,所述分离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吸附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输送装置,与所述分离装置相连接,用于提供和输送原料物质;
所述分离装置,分别与所述输送装置和收容装置相连接,用于吸附分离;
所述收容装置,与所述分离装置相连接,用于容纳分离后得到的物质。
进一步地,所述收容装置,包括:第一收容装置和第二收容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收容装置与所述第一分离腔相连接;
所述第二收容装置与所述第二分离腔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装置与所述收容装置之间还设置有真空压缩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艾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艾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48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氨碳分离工艺
- 下一篇:用于去除新冰箱塑料味的组合吸附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