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组件加工的工艺模型构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61279.X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79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张祥祥;程五四;陈兴玉;魏一雄;陈帝江;胡祥涛;田富君;周红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方荣肖 |
地址: | 2300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组件 加工 工艺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艺模型构建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面向组件加工的工艺模型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三维CAD(ComputerAidedDesign)系统目前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设计制造的基础平台,基于三维CAD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已非常普及。然而目前的工艺设计大多以二维工程图为基础,三维模型仅作为工艺设计参考,不是法定的数据输入,无法有效利用三维设计模型,导致设计工艺数据源不统一,难以保持关联。
组件加工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方法,通常在零部件通过装配或焊接形成整体后进行,如配打、焊后加工等,用于消除变形和误差积累,保证组件的精度要求,在复杂机电装备的生产过程中大量存在,对应的结构件种类及数量也较多,如雷达装备转台与撑腿机构、起重机臂体、卫星薄壁密封舱等。与单纯的零件加工工艺和组件装配工艺不同,组件加工融合了多种工艺类型,如机加、装配、焊接、涂敷、电镀、检验等,涉及信息种类较为繁杂,各种工艺类型体现的工艺信息差别较大。目前组件加工工艺设计仍停留在传统二维模式,信息载体以纸质为主,纸质信息载体种类繁多(二维工程图、工艺卡片、操作指导书、工艺附图等),难以实现直观、交互地表达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信息获取较为困难,且多类纸质信息载体也不利于管理和变更,给工艺设计过程及下游工人理解和使用带来困难。三维工艺是目前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关键是利用三维模型的表现力,直观展示制造过程几何实体、加工要求等内容,动态反应产品在制造中的变化过程。工艺模型作为三维工艺信息载体,其构建方法是其核心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三维工艺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目前关于工艺模型构建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零件加工工艺和组件装配工艺,且侧重点不同。零件加工工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零件设计模型,结合特征识别技术自动识别零件待加工特征,采用正向减材料或逆向增材料方式得到零件工序模型,然后结合CAPP/CAM系统的功能及必要的人机交互完成工艺路线、工艺规程的编制及信息标注,最后输出零件三维工艺卡片及对应的NC代码,具体可参见相关的专利和期刊文献,如已授权的发明专利《飞机复杂构件快速数控加工准备系统及方法》(公开号CN101763068B,公开日2011.11.09)、《三维可视化工艺设计系统及其设计方法》(公开号CN101339575B,公开日2011.04.13)、《一种利用三维工艺加工零件的方法》(公开号CN101875165B,公开日2010.12.15)、《一种动态三维工艺模型的构建方法》(公开号CN102722614B,公开日2012.11.28)等。
组件装配工艺方面,大多数大研究集中在装配工艺设计及结果的可视化发布。例如发明专利《基于WEB的三维装配工艺文件及现场示教的实现方法》(公开号CN100559375C,公开日2008.07.23)公开了一种通过Internet/Intranet编制三维装配工艺文件和装配动画的方法,可以方便直观地对装配现场的操作人员起到示教作用。但是,这样得到的三维装配工艺文件无法与现场装配操作人员进行旋转、缩放、平移等交互操作,无法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工艺过程,同时由于装配动画的视角已固定,也无法完整表达工艺细节信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审发明专利《基于装配过程仿真的产品装配工艺生成的方法》公开了一种基于装配过程仿真的机电产品装配工艺生成方法,包括产品虚拟装配过程仿真、产品装配仿真过程信息模型建立、产品装配仿真过程信息模型到产品装配工艺模型的映射、装配工艺卡和明细表输出四个步骤,通过装配仿真过程信息记录和适当修改,可形成满足企业实际要求的装配工艺文件,但无法适用于组件加工多种工艺类型融合的特点。期刊文献《基于轻量化模型的三维装配工艺文件生成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轻量化装配工艺文件生成方法,用于实现三维装配工艺设计与仿真信息的现场发布,但更加偏向于下游数据的生成与发布的研究,而上游工艺设计阶段工艺模型的构建描述较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12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