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60058.0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4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蔡淑彬;郑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淑彬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7 | 代理人: | 娄烨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自动 充电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全世界的电动汽车应用日益普及,为消除环境污染,减缓全球气候暖化作出重大贡献。但是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便,除了电动汽车电池组的续航能力问题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给电池组充电不方便。每天车辆回到车库,要人工把充电插头插进电动汽车充电插座内进行充电,充完电后再把充电插头拔出,每天都要重复做这个动作,相较于传统汽车在使用上麻烦、不方便。如果一个车库内有多辆电动汽车需要充电,而车库内只有一个充电桩,那就不得不半夜起来换车充电,使用上更不方便,这些使用上的不便是传统汽车没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以实现电动汽车从开始充电到充满电结束全过程智能化、自动化。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汽车自动充电系统,包括了车载控制单元、充电控制单元、车载受电端、充电端和供电装置;所述之车载控制单元检测电动汽车电量并通过无线信号发出对接充电指令或结束充电指令;所述之充电控制单元通过无线信号接收车载控制单元的对接充电指令或结束充电指令,并控制充电端对接、充电、结束充电并返回初始状态;所述车载受电端带有超声波或红外线发射器,受控于车载控制单元,车载控制单元发出充电指令,则车载受电端通过发射超声波或红外线引导充电端与之对接并接受充电;所述充电端带有超声波或红外线接收器,接收充电控制单元指令对接、充电、结束充电并返回初始状态,对接时接收车载受电端发射的超声波或红外线引导与之对接;所述供电装置为充电端提供电源。
进一步地,充电控制单元,可以接收多个车载控制单元的指令,并根据人为输入的排序方法,控制充电端对发出指令的电动汽车逐一充电。
所述之充电控制单元可以固定地设于停车地点附近,并通过导线或无线方式控制充电端;
所述之充电控制单元也可与充电端结合于一个装置内。
所述之充电端还可为充电线圈,受电端可为受电线圈。
所述之充电端还可设有障碍避开装置。
所述之供电装置可为设于停车位的导电垫。
所述的系统还可包括导轨、横架;导轨固设于车位,横架可移动地架设在导轨上,充电端可移动地设在横架上。
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车载控制单元与充电控制单元的交互,实现了自动请求、自动响应;通过受电端以超声波或红外线引导充电端寻的对接并充电,实现了充电时的自动寻的、对接与充电。
通过充电控制单元接受多个车载控制单元的请求并进行排序,从而实现了多台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解决了多台电动汽车充电不方便的问题。
通过将充电控制单元固设于停车地点附近,可以让使用者更方便地预调充电控制单元,设置相关参数。
通过将充电控制单元与充电端结合在一个装置内,可以节省安装充电控制单元的空间。
通过将充电端设置为充电线圈,将受电端设置为受电线圈,可以实现非接触式充电。
通过在充电端设置障碍避开装置,充电端在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可自动规避。
通过将供电装置设为位于车位的导电垫,可以让充电端无需拖缆即可充电,避免了缆线缠绕所带来的不方便。
通过在车位上设置导轨、横架,将充电端设置在可二维移动的横架上,可实现充电端无需拖缆,同时也比导电垫的接通效果可靠,并便于防盗。运用于公共快速充电站,司机可以不必下车就能充电,比传统汽车加油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导电垫的示意思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充电端移动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淑彬,未经蔡淑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600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ARA生产废水处理装置
- 下一篇:婴儿推车的车轮快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