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带电荷体侧墙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46438.9 | 申请日: | 2015-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58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朱慧珑;魏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9/10;H01L29/6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倪斌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括 电荷 体侧墙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n型半导体器件,包括:
在衬底上依次形成的构图的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被构图为鳍状结构,且第一半导体层相对于第二半导体层横向凹入;
在所述横向凹入中形成的体侧墙,体侧墙包括电介质材料;
在衬底上形成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的顶面位于第一半导体层的顶面和底面之间,其中鳍状结构在隔离层上方的部分充当该半导体器件的鳍;以及
在隔离层上形成的与鳍相交的栅堆叠,
其中,体侧墙带有净负电荷,使得第一半导体层呈现p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型半导体器件,其中,体侧墙中负电荷的密度为1×1017~1×1021cm-3,而第一半导体层中空穴的浓度为1×1017~5×1018cm-3。
3.一种p型半导体器件,包括:
在衬底上依次形成的构图的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其中,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被构图为鳍状结构,且第一半导体层相对于第二半导体层横向凹入;
在所述横向凹入中形成的体侧墙,体侧墙包括电介质材料;
在衬底上形成的隔离层,所述隔离层的顶面位于第一半导体层的顶面和底面之间,其中鳍状结构在隔离层上方的部分充当该半导体器件的鳍;以及
在隔离层上形成的与鳍相交的栅堆叠,
其中,体侧墙带有净正电荷,使得第一半导体层呈现n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p型半导体器件,其中,体侧墙中正电荷的密度为1×1017~1×1021cm-3,而第一半导体层中电子的浓度为1×1017~5×1018cm-3。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衬底包括体Si,第一半导体层包括SiGe,第二半导体层包括Si。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中,体侧墙包括氧化物和氮化物的叠层。
7.一种制造n型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对第二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层进行构图,以形成鳍状结构;
选择性刻蚀鳍状结构中的第一半导体层,使其横向凹入;
在所述横向凹入中填充带净负电荷的电介质,以形成体侧墙;
在衬底上形成隔离层,所述隔离层露出所述体侧墙的一部分,其中鳍状结构在隔离层上方的部分充当该半导体器件的鳍;以及
在隔离层上形成与鳍相交的栅堆叠。
8.一种制造p型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包括:
在衬底上依次形成第一半导体层和第二半导体层;
对第二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层进行构图,以形成鳍状结构;
选择性刻蚀鳍状结构中的第一半导体层,使其横向凹入;
在所述横向凹入中填充带净正电荷的电介质,以形成体侧墙;
在衬底上形成隔离层,所述隔离层露出所述体侧墙的一部分,其中鳍状结构在隔离层上方的部分充当该半导体器件的鳍;以及
在隔离层上形成与鳍相交的栅堆叠。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中,衬底包括体Si,第一半导体层包括SiGe,第二半导体层包括Si。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体侧墙包括:
在衬底上依次形成氧化物层和氮化物层;以及
选择性去除氧化物层和氮化物层在横向凹入之外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4643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薄膜晶体管及阵列基板
- 下一篇:预应力板元件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