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用桨叶弯度可变的螺旋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27729.3 | 申请日: | 2015-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51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彦菊;陈凡龙;刘立武;孙健;冷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H1/26 | 分类号: | B63H1/2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王大为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桨叶 弯度 可变 螺旋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用桨叶弯度可变的螺旋桨。
背景技术
船用螺旋桨的推进技术一直是国防科技发展的重点,传统船用螺旋桨推进力相对较小以及推进效率相对较低,机动性不高,随着船舶对推进技术的要求愈加迫切,传统船用螺旋桨显然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性能,因此需对螺旋桨进行改进使其能更好的为船舶推进领域服务,虽然很多学者对于传统螺旋桨进行了改进,但是由于螺旋桨本身的桨叶形状并未改变,使得改进后的螺旋桨的综合性能并未有很大的提升,目前,通过改变螺旋桨的弯度来提高其推进力和推进效率无疑是较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有技术还没有通过解决此类问题而提高船用螺旋桨推进力和推进效率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内容是为了解决传统船用螺旋桨推进力相对较小以及推进效率相对较低,机动性不高的问题,且还没有通过改变螺旋桨的弯度来提高其推进力和推进效率的技术方案,进而提供船用桨叶弯度可变的螺旋桨。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船用桨叶弯度可变的螺旋桨,它包括桨毂和多个桨叶;每个桨叶包括桨叶体、襟翼、第二襟翼驱动器、襟翼固定杆、襟翼推杆、位移放大机构;多个桨叶体沿圆周方向均布固定安装在桨毂上,每个桨叶体上加工有襟翼安装孔,每个襟翼固定杆插装在襟翼上,襟翼与襟翼固定杆为过盈配合,且每个襟翼固定杆的两端固定安装在襟翼安装孔侧壁上,位移放大机构套装在第二襟翼驱动器上,每个第二襟翼驱动器靠近襟翼安装孔固定安装在桨叶体上,且每个襟翼推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位移放大机构上,每个襟翼推杆的另一端顶在襟翼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第二襟翼驱动器4驱动襟翼3的摆动,襟翼3的摆动范围为20°,规定襟翼未摆动时的偏转角度为0°,此角度作为襟翼摆动的参考角度,将襟翼向螺旋桨叶面方向摆动规定为“+”,向桨叶叶背方向摆动规定为“-”,通过设计可使襟翼的偏转角度实现-10°~+10°的改变,进而实现螺旋桨桨叶2弯度的改变,从而实现螺旋桨推进力的改变,且在不同转速下保持螺旋桨均具有相对更高的推进效率和更大的推进速度以及推进力,在最高转速下具有相比同类螺旋桨更高的推进速度和更大的推进力,在螺旋桨快速启动、紧急刹车、急速转弯等工况下具有更加稳定的性能,进而实现螺旋桨具有更高机动性,当船舶处于巡航状态时,可以使襟翼偏转到螺旋桨工作效率最高的情形,从而节省燃料,当螺旋桨负荷过重时,通过改变其弯度可以轻松卸掉部分载荷,在保护螺旋桨少受损伤的同时,也避免因变换船舶主机的工作模式而带来的冲击破坏,该螺旋桨的高度灵活性和多工作模式必将极大的提高其综合性能,使其更加适应于复杂的海洋环境,为其在不同情形下的高效率、大推进力、高机动性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俯视图,图2是本发明未安装襟翼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襟翼壳体7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襟翼固定杆6插装在襟翼3过盈配合的工作示意图,图5是襟翼固定杆6插装在襟翼3间隙配合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船用桨叶弯度可变的螺旋桨,它包括桨毂1和多个桨叶2;每个桨叶2包括桨叶体8、襟翼3、第二襟翼驱动器4、襟翼固定杆6、襟翼推杆9、位移放大机构10;多个桨叶体8沿圆周方向均布固定安装在桨毂1上,每个桨叶体8上加工有襟翼安装孔8-1,每个襟翼固定杆6插装在襟翼3上,襟翼3与襟翼固定杆6为过盈配合,且每个襟翼固定杆6的两端固定安装在襟翼安装孔8-1侧壁上,位移放大机构10套装在第二襟翼驱动器4上,每个第二襟翼驱动器4靠近襟翼安装孔8-1固定安装在桨叶体8上,且每个襟翼推杆9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位移放大机构10上,每个襟翼推杆9的另一端顶在襟翼3上。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和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船用桨叶弯度可变的螺旋桨,所述襟翼3包括第一襟翼驱动器5和襟翼壳体7;第一襟翼驱动器5固定安装在襟翼壳体7内,襟翼壳体7分为两个壳体,且两个壳体通过多个螺栓固定连接,第一襟翼驱动器5为压电块体,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277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船舶节能航行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圆管形锥形叶轮船舶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