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提高油基原油减阻剂抗剪切性能的添加剂及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724472.6 | 申请日: | 2015-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31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 发明(设计)人: | 代晓东;孔雪;刘焕荣;杨光辉;李军;王余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
| 主分类号: | F17D1/16 | 分类号: | F17D1/16 |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7107 | 代理人: | 罗文远 |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提高 原油 减阻剂 剪切 性能 添加剂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减阻输送工艺和减阻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提高油基原油减阻剂抗剪切性能的添加剂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油品减阻剂能够在原管线达到最大输量后不添加增输设备时,增加输量;或在维持输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输油管线的运行压力,减少安全风险,添加减阻剂提高输量或降低输送压力已成为输送工艺的一种。常用的油品减阻剂是分子量在数百万的聚α烯烃,其溶解在原油种,分子舒展,通过分子链的弹性形变来降低油品流动中摩擦能量损失,减小流动阻力,实现减阻增输的目的。一般高聚物的分子量越大,非结晶程度越高则减阻效果越明显,因此一直追求合成超高分子量且分子量分布较窄的减阻聚合物。目前商业应用本体聚合制备减阻聚合物,但本体聚合产物为粘弹性固体,无法直接应用于管输过程,因此减阻聚合物必须经过后处理使其成为流体状态,以便于应用。通常,减阻聚合物的后处理是将超低温研磨得到的聚合物颗粒悬浮分散在水基、醇基或油基的悬浮液中,悬浮态减阻剂可以更快速的溶解于油品中,起到减阻效果。其中油基悬浮液包含植物油、杀菌剂、紫外线吸收剂等组分,加入减阻颗粒后,通过高速搅拌形成乳化态减阻剂悬浮液。
减阻聚合物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发生分子链的断裂剪切降解现象,并且这种剪切降解属性是永久性、不可逆的,减阻剂因此而失去了应用性能。所以油品流经高剪切环境,需再补充减阻剂以维持其减阻效果,在使用中采取站站连续加注减阻剂的工艺获得持续稳定的减阻效果。因此,从应用需求的角度,聚合物减阻剂最好拥有一定的抗剪切性能,减少加注站点,节约成本;从技术发展角度,减阻剂朝着功能化的方向不断进步,需要进一步提高减阻效果,同时赋予减阻剂一些特殊的功能,其中减阻剂的抗剪切性能是一个攻关的方向。油基减阻剂是原油减阻剂的产品之一,采用植物油作为悬浮体系,可以缩短减阻剂的起效时间,提高减阻悬浮液的稳定性。本发明针对聚α烯烃油基悬浮体系的特点,有针对性得开发的一种可以提高油基减阻剂抗剪切性能的添加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用于提高油基原油减阻剂抗剪切性能的添加剂及使用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提高油基原油减阻剂抗剪切性能的添加剂,包括以下制作步骤:
第一步,按照质量比2:1~1:1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缓慢加入蒸馏水中,25~35℃下,缓慢匀速搅拌20~40min至混合完全;
第二步,按照与水质量比为1:5~1:10的比例,继续向烧杯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按照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比1:10~1:20的比例继续向烧杯中加入电荷调节剂,25~35℃下,缓慢匀速搅拌60~120min,待用;
第三步,按照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1:1~1:2加入植物油到第二步的溶液中,控制温度在25~35℃和50~100r/min,搅拌10~20min,待用;
第四步,按照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1:1-1:5加入减阻聚合物颗粒到第三步的溶液中,控制温度在5~15℃,先匀速100~150r/min下搅拌10~60min;保持温度在5~15℃,再提高搅拌速度500~1000r/min,继续搅拌制10~60min,形成乳状液即为本发明的添加剂。
上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上述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上述的电荷调节剂为水杨酸钠。
上述的植物油为菜籽油、大豆油或棉籽油。
上述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采用AEO-9或AEO-10。
本发明提到的一种用于提高油基原油减阻剂抗剪切性能的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烧杯中加入油基聚α烯烃减阻剂悬浮液100份,其中聚α烯烃固体含量30%,缓慢加入本发明的用于提高油基原油减阻剂抗剪切性能的添加剂1-4份,按300-600r/min搅拌30-90min,使本发明的抗剪切的添加剂能均匀分散到油基减阻剂浆液中,形成具有抗剪切性能的油基原油减阻剂悬浮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未经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244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