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打桩机的行走机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709350.X | 申请日: | 2015-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0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 发明(设计)人: | 罗万友;范正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恒坤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7/14 | 分类号: | E02D7/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桩机 行走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施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伏打桩机的行走机构。
背景技术
光伏安装施工需要进行打桩,一般是使用打桩机进行打桩,传统打桩机进行打桩时,难以保证桩柱处于同一直线上,特别是水上光伏打桩。同时,传统水上光伏打桩,采用围堤抽水的方式进行,该方式虽然能够适用于水面较浅的河岸或者湖岸边,但是需要修建道路、堤坝等其他施工,施工成本高而且容易与当地居民引起用地纠纷,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另外,该方式也不太适用于水面较深的区域进行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光伏打桩机的行走机构,其可有效保证光伏桩柱处于同一直线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打桩机的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底座以及主底座两侧分别设置的第一、二支座,打桩机构设置在主底座上,第一、二支座通过连接支架相连接,主底座与连接支架沿第一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第一调节机构调节主底座和连接支架沿第一方向发生相对运动,第一、二支座分别与连接支架沿第二方向构成滑动导向连接配合,第二调节机构分别调节第一、二支座和连接支架沿第二方向发生相对运动,主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对其进行支撑定位的第一支脚,第一、二支座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对其进行支撑定位的第二支脚,第三调节机构调节第一支脚进行抬升和下落动作,第四调节机构调节第二支脚进行抬升和下落动作,第一、二方向相垂直布置,第一方向为第一、二支座之间的间距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打桩机在行走的同时,实现打桩点的定位,保证打桩后所有的桩孔或者桩柱都能够处在同一直线上,保证光伏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一种光伏打桩机,包括行走机构、行走机构上设置的打桩机构以及用于对打桩机构的打桩点进行测量的测量机构,测量机构将测得的信号输送至控制单元进行分析处理并依据分析处理的结果调控行走机构的运行状态。打桩点为打桩机构在地表进行挖设桩孔或者压设桩柱的地点,测量机构对打桩点的地理位置进行测量,比较分析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之间的偏移两,根据分析的结果调控行走机构进行移动,使得打桩点与预定打桩点相重合,保证打桩的桩柱位于同一直线上。测量组件可以采用科力达K9T测量设备等能够进行定位测量的装置,测量组件与控制装置之间可采用GPS或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和通信,控制单元可为PLC控制单元。
具体的方案如图1、2、3所示,行走机构包括主底座11以及主底座11两侧分别设置的第一、二支座12、13,打桩机构设置在主底座11上,第一、二支座12、13通过连接支架相连接,主底座11与连接支架沿第一方向d1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第一调节机构调节主底座11和连接支架沿第一方向d1发生相对运动,第一、二支座12、13分别与连接支架沿第二方向d2构成滑动导向连接配合,第二调节机构分别调节第一、二支座12、13和连接支架沿第二方向d2发生相对运动,主底座11上设置有用于对其进行支撑定位的第一支脚41,第一、二支座12、13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对其进行支撑定位的第二支脚42,第三调节机构调节第一支脚41进行抬升和下落动作,第四调节机构调节第二支脚42进行抬升和下落动作,第一、二方向相垂直布置,第一方向d1为第一、二支座12、13之间的间距方向,控制单元调控第一、二、三、四调节机构的运行状态。可以依据分析的结果手动调节第一、二、三、四调节机构的运行状态,或者控制单元通过编程直接智能调控第一、二、三、四调节机构的运行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恒坤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恒坤地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93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