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油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63289.X | 申请日: | 2015-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0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先华;张艳兰;何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杨冬;陈泽斌 |
| 地址: | 610303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污水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等行业中的生产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很多生产行业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例如轧钢的钢坯表面除磷,喷水冷却以及加热炉等多个轧钢环节的冷却等。而钢铁企业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矿物油、氧化铁皮、水冲渣等杂质,为了防止废水对环境构成危害,需要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进行回收利用。污水的处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去除所含的悬浮固体颗粒物和油脂,还包括后期的冷却和相关的后续深度处理,以达到污水回用的目的。污水中的氧化铁皮、水冲渣等主要是采用旋流池进行沉淀处理,含油污水一般采用斜板(管)沉淀机等处理。但由于经过旋流池处理的污水中还是有一部分固态残留会与含油的污水进入到油污处理系统,因此还是需要同时对污泥和油污同时进行处理。专利申请号200710099131.X,名称为“一种含油污水处理装置及处理工艺”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能同时处理污水中的油污和悬浮沉积物,但该设备采用的电絮凝槽、电气浮槽两级处理需要用贵金属作为电极,还需要设置臭氧发生器、超声强化氧化器等,设备成本较高。而且目前的各类污水处理絮凝处理设备中的进水口大都采用的带压力进水,因此进水水压会对絮凝处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可以使生产污水中所含的固体悬浮颗粒物质和油脂类物质得到稳定的去除,达到污水回用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混流桶和沉淀除油器;混流桶的内腔中设置有中心混合桶,上述中心混合桶的下部与混流桶的内腔连通,并在混流桶的下部形成混流储泥区,在中心混合桶与混流桶的桶壁之间形成第一絮凝沉淀区;在混流储泥区的下部设置有混流排泥口;进水管的进水口设置在中心混合桶中;沉淀除油器的内腔中设置有内筒,内筒中安装有沉淀部件,上述沉淀部件将内筒分隔为上部的清水出水区和下部的第三絮凝区;上述内筒与沉淀除油器的内腔的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二絮凝沉淀区;第二絮凝沉淀区的下部与第三絮凝区的下部连通,并在第二絮凝沉淀区的下部的沉淀除油器内腔中形成沉淀除油储泥区;上述沉淀除油储泥区设置有沉淀除油排泥管;在沉淀除油器的第二絮凝沉淀区的上部设置有进水溢流槽;在混流桶的第一絮凝沉淀区上部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混流桶中的第一絮凝沉淀区和沉淀除油器上的进水溢流槽连通;在上述清水出水区中上设置有排水管。
更进一步的,在进水管的出口外设置有伞状挡流板。
在所述的第一絮凝沉淀区上部设置有溢油槽,所述溢油槽的环状外侧板高于内侧板;连接管在第一絮凝沉淀区的进水口设置溢油槽的下面。
连通管安装有溢水控制阀。
所述的沉淀除油器中的第二絮凝沉淀区下部与第三絮凝区的下部设置为下部截面小于上部截面的锥台结构。
所述的沉淀除油器中沉淀部件为斜板或斜管。
在所述的清水出水区设置有溢水槽,上述溢水槽与排水管连接。
在所述进水管上设置第一加药点,在中心混合桶上设置第二加药点,在连通管上设置有第三加药点。
所述的第一加药点为电介质类混凝剂加药点;第二加药点和第三加药点为阴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加药点。
在第三加药点投加的高分子絮凝剂占总投加量的50~7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用化学药剂投入混流桶中,使污水中的矿物油、铁锈、铁渣等杂质絮凝成团,形成泥状,随后经连接管输送至除油器,经过沉积使污水分离形成清水和污泥两部分,随后让上部的清水流至清水主管道,下部的污泥从除油器排泥管排出等待集中处理,本系统能高效的进行水、泥分离,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而且由于能有效减少絮凝过程的水流扰动,提高了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含有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溢油槽的另一种布置方式。
图4是溢油槽的第三种布置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328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光照强度与温度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防丢网络系统及防丢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