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油污水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63289.X | 申请日: | 2015-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0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先华;张艳兰;何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杨冬;陈泽斌 |
地址: | 610303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油 污水处理 系统 | ||
1.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流桶(2)和沉淀除油器(4),
混流桶(2)的内腔中设置有中心混流桶(21),上述中心混流桶(21)的下部与混流桶(2)的内腔连通,并在混流桶(2)的下部形成混流储泥区(23),在中心混流桶(21)与混流桶(2)的桶壁(29)之间形成第一絮凝沉淀区(24);在混流储泥区(23)的下部设置有混流排泥口(28),
进水管(1)的进水口设置在中心混流桶(21)中,
沉淀除油器(4)的内腔中设置有内筒(44),内筒(44)中安装有沉淀部件(48),上述沉淀部件(48)将内筒(4)分隔为上部的清水出水区(442)和下部的第三絮凝区(441);上述内筒(44)与沉淀除油器(4)的内腔的外壁(49)之间形成有第二絮凝沉淀区(43);第二絮凝沉淀区(43)的下部与第三絮凝区(441)的下部连通,并在第二絮凝沉淀区(43)的下部的沉淀除油器内腔中形成沉淀除油储泥区(45);上述沉淀除油储泥区(45)设置有沉淀除油排泥管(46),
在沉淀除油器(4)的第二絮凝沉淀区(43)的上部设置有进水溢流槽(41);在混流桶(2)的第一絮凝沉淀区(24)上部设置有连接管(3),连接管(3)的两端分别与混流桶中的第一絮凝沉淀区(24)和沉淀除油器(4)上的进水溢流槽(41)连通;在上述清水出水区(442)中上设置有排水管(4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进水管(1)的出口外设置有伞状挡流板(2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絮凝沉淀区(24)上部设置有溢油槽(25),所述溢油槽(25)的环状外侧板(251)高于内侧板(252);连通管(3)在第一絮凝沉淀区24的进水口设置在溢油槽(25)的下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连通管(3)安装有溢水控制阀(3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除油器(4)中的第二絮凝沉淀区(43)下部与第三絮凝区(441)的下部设置为下部截面小于上部截面的锥台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除油器(4)中沉淀部件(48)为斜板或斜管。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清水出水区(442)设置有溢水槽(42),上述溢水槽(42)与排水管(47)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管(1)上设置第一加药点(51),在中心混合桶(21)上设置第二加药点(52),在连通管(3)上设置有第三加药点(53)。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加药点(51)为电介质类混凝剂加药点;第二加药点(52)和第三加药点(53)为阴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加药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含油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三加药点(53)投加的高分子絮凝剂占总投加量的5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328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室内光照强度与温度监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防丢网络系统及防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