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种金属栅的集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657573.6 | 申请日: | 2015-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06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 发明(设计)人: | 黎明;杨远程;陈珙;樊捷闻;张昊;黄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21/8234 | 分类号: | H01L21/82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象新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0 | 代理人: | 朱红涛 |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种 金属 集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通过逐次剥离实现多种金属栅集成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器件特征尺寸缩小,为更有效地抑制短沟效应、提高驱动能力,器件的栅介质等效电学厚度(EquivalentElectricalThickness,EOT)不断降低;但是,常规介质(如SiO2、SiON等)主要是通过减小介质的物理厚度来减小EOT,因此引起栅泄漏电流的增大。为了抑制栅泄漏电流,同时提高驱动能力(即在不明显减小介质物理厚度的情况下,减小介质的EOT),需要采用高介电常数介质(High-kdielectric,HK介质)。由于HK介质的界面特性和热稳定性均不及传统SiO2,不能与多晶硅栅有效兼容,因而需要使用金属栅(MetalGate,MG)。正是因为HK-MG的引入,促使工业界开发后栅(Gate-Last)工艺以降低对HK介质和金属栅的热损伤;另一方面,全耗尽器件(如FinFET、FD-SOI、Nanowire等)的阈值调整依赖于多种金属功函数。因此,基于后栅工艺实现多种金属栅的集成成为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目前,见诸报道的多种金属栅的集成方案有如下几种:
传统的是逐次“淀积——刻蚀”的集成方法。该方法依赖于多次刻蚀工艺,易造成刻蚀损伤(尤其对于表面形貌复杂的非平面器件,如FinFET等),且均匀性和可控性较差。
TakashiMatsukawa等[TakashiMatsukawaetal.,EDL,2008,29(6):618~620]报道了一种“淀积——退火合金”的集成方法。该方法中的多层金属合金退火过程增加了额外的热预算,降低了器件可靠性;此外,合金的均匀性与可控性也较差。
因此,业界急需一种均匀性和可控性都好的多种金属栅的集成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后栅工艺的“逐次剥离”实现多种金属栅的集成方法,以改善现有的公知技术。
本发明实现多种金属栅的集成方法的具体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1)与公开的后栅工艺类似,先制备源漏掺杂和假栅等前道工艺;
2)假栅去除后,淀积HK介质,再淀积一层薄金属作为缓冲层;
3)光刻露出器件1(此处将共同使用金属栅1的一类器件定义为器件1),不局限于一个器件,不局限于一种尺寸(可以是小尺寸器件,如高性能的逻辑器件;也可是大尺寸器件,如I/O器件),不局限于一种类型(可以是NFET,也可是PFET);依次类推,定义器件2、器件3、器件n;
淀积金属1,通过机械剥离实现金属栅只在一种器件1的区间内存在;
4)光刻露出器件2;
淀积金属2,通过机械剥离实现金属栅2只在另一种器件2的区间内存在;
5)依次类推,可以扩展到n种器件情形;
6)清洗后填充金属M,作为n种器件金属栅的导电层;
7)通过对金属M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MP),实现多种器件之间的导电层分离,达到器件隔离的效果。
进一步地,本方法适用于各种半导体衬底,包括体硅衬底,SOI衬底,体锗衬底,GOI衬底,化合物衬底等;
进一步地,本方法适用于需使用金属栅的各种类型的半导体器件,包括传统平面器件,FinFET器件,FDSOI器件,纳米线器件等;
进一步地,作为缓冲层的金属需要具有与HK介质间良好的界面特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如TaN、TiN等,淀积方法优选保形性好的原子层淀积(ALD);
进一步地,作为调节功函数的金属栅,金属栅1~金属栅n需具备不同大小的功函数,其中较小功函数的的n型金属可选择Al、Ti、AlTiN等;中等大小功函数的中禁带金属可选择TiN、TaN等;较大功函数的的p型金属栅可选择Pt、Ru、W、富氮的TiN等;
进一步地,金属1~金属n的淀积方式可以是物理气相淀积(PVD),也可为化学气相淀积(CVD)。为更好地适应剥离工艺,优选非保形的PVD方式,如电子束蒸发等;
进一步地,作为导电层的填充金属M,需要具备低的电阻率,可选择W、Cu等。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相比传统的逐次“淀积——刻蚀”方法,本方法大幅减少了刻蚀的次数,降低了刻蚀损伤,提高了工艺的均匀性和可控性;
2)剥离工艺能实现不易刻蚀的材料(如Pt、W等)的图形化,降低了工艺难度,扩大了材料的选择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575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检修过程中哑铃类零件的存放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发光二极管制备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