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列车无线网络信道分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629200.8 | 申请日: | 2015-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57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 发明(设计)人: | 吴宇;方旭明;赵亚伟;郑玉鑫;冯亚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路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72/08 | 分类号: | H04W72/08;H04W72/1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列车 无线网络 信道 分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列车无线网络信道分配方法,适用于列车车厢内基于IEEE 802.11ac协议的多AP(Access Point,无线接入点)串联的多跳WiFi系统,合理地进行各AP工作信道的分配,以实现最大程度地降低各AP工作信道(频点)之间的同频和邻频干扰,最大化系统吞吐量。同时,本发明还包括列车车厢WiFi系统各设备的部署方案,即在列车中央部署网关节点和车地无线通信设备,用于列车和地面基站之间的通信。每节车厢内部部署1~2个AP,用于承载车内多用户的接入需求。车厢之间利用无线中继进行无线连接,车厢内AP和车厢无线中继之间采用有线连接。这样为每列车部署单一网关可降低列车WiFi系统的部署成本,同时,车厢间无线中继的引入便于列车的自动编组,不需对现有旧型列车进行改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所述无线网络,除基于IEEE 802.11ac的WiFi和列车WiFi特殊场景之外,也适用于基于802.11协议的无线异构网络、无线传感网络、无线个域网络的频点部署。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种类和业务量的飞速提升,高吞吐量的无线通信网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现有的3G和4G移动网络已经可以极大地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在常用交通工具上,传统蜂窝网用户的用户体验会随着场景的特殊性极大地降低。为此,目前公交车和高速铁路上均开始逐步引进易部署、低成本的WiFi系统作为传统蜂窝网接入的业务卸载或补充技术。目前,铁路客运是人口流动的主要运输方式,旅客无线接入业务较多为实时性较低、吞吐量需求较高的视频和音频等流媒体业务,合理部署列车车载WiFi系统就成为满足旅客业务需求、提高铁路客运的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目前,为了降低密集型WiFi网络中不同终端间的无线电干扰水平,并提高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吞吐性能,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WiFi系统的信道分配方案,其中一部分方案采用静态信道分配方法,即各AP激活后固定工作在事先设定的信道。不同的静态信道分配方法有各自的局限性,例如,有些只适用于小型WiFi网络不适用于密集型WiFi网络,而另一些静态分配所选择的工作信道间隔没有加以限制,存在信道间隔太小、干扰较高的缺点。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通信场景和业务需求,没有考虑发送功率和信道带宽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现有的方案中有根据实时无线传输信道状态信息[1]、业务排队状态[2]、接收信号信噪比、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等信息[3],实时地调整AP的发送功率或工作信道。这类动态信道分配方案需要AP和终端站点(Station,STA)之间频繁地进行信令交互;除此之外,需要频繁地调整发送功率和切换工作信道,这些都会导致用户接入不稳定和业务中断系等问题。
通过对现有专利及相关技术的检索发现,现有的多AP WiFi系统的频点分配方法包括:
(1)文献[4]提出了一种基于802.11b协议的家庭网络(如图1)的信道选择方法,在房间3中放置一个路由器,通过有线方式连接房间1/2/4中的多个AP,再由AP向STA提供无线接入。
文献中根据信道间相关系数因子(CRC)和信道上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功率来计算干扰功率,并选择总干扰最小的信道作为新激活AP的工作信道。计算给定信道上的干扰功率等于所有信道上可识别的所有AP的干扰信号功率加和,即:
其中:
Pn_INT代表给定信道n干扰信号功率;
x代表信道号;
Mx信道x上能识别出的AP的数量;
Pkx代表信道x上可识别的APk的干扰信号功率;
CRCz代表其他信道上干扰信号功率与目标信道目标信号功率的相关系数;
Z代表信道间隔,Z=n-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路总公司,未经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路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292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