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测试的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17825.2 | 申请日: | 2015-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1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朱联邦;邵文彬;赵林峰;陈无畏;廖武;张雷;王慧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6 | 分类号: | G01M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助力 转向 系统 仿真 测试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测试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Electrical Power Steering)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提供辅助转矩的动力转向系统。如图1所示一种典型的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组成。其结构是,转向管柱总成2固定在仪表台管梁骨架上,转向器总成4固定在前副车架上,转向轴及万向节3连接转向管柱总成的输出端和转向器总成的输入轴,转向管柱总成的输入端连接有转向盘总成1;EPS负载通过转向器总成传递到转向系统。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的硬点布置如图2所示,包括有方向盘中心点5、管柱上端点6、管柱上下调节范围7、万向节硬点8、转向器输入轴上端点9、转向器安装点10、转向器内球头硬点11、转向器外球头硬点12及万向节角度及相位角13。硬点布置对转向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大,且不同车型的硬点也会不同。比如转向轴及万向节、转向器总成的输入轴、管柱总成三者的相对位置,影响万向节的工作角度,导致转向力矩的大幅波动等。
转向管柱总成在仪表台管梁骨架的安装方式一般有四点安装和三点安装,一般汽车公司会进行平台通用化的设计,使EPS仿真测试台中EPS的固定装置的兼容设计成为可能。
目前,一般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测试装置中,转向系统负载阻力的模拟一般有利用弹簧模拟阻力、利用液压缸模拟阻力或利用电机模拟阻力等。对于仿真测试装置来说,尽可能的去模拟车辆行试时的转向器的负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转向系统零部件的相对布置姿态也会影响仿真测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现有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仿真测试装置中未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固定姿态及兼容设计做过多的说明或考虑,往往电动转向系统的固定不能够反映整车状态下转向系统转向管柱总成和转向轴及万向节布置姿态,不能更真实准确的模拟整车条件下转向系统的工况,更未做实现按照不同EPS在不同车型下的固定姿态的兼容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测试的固定装置,通过本固定装置能够实现不同车型的不同EPS按照整车的布置姿态的固定和负载模拟,使得仿真测试台架能更真实准确的模拟整车环境及负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测试的固定装置,包括有框架、管柱安装及调节机构、以及负载调节机构;
所述管柱安装及调节机构、以及所述负载调节机构均固定于所述框架上;
所述框架包括有框架侧板和框架底板;所述管柱安装及调节机构固定于所述框架侧板上;所述负载调节机构固定于所述框架底板上;
所述管柱安装及调节机构包括有支撑轴、角度调整板、角度调节手柄、前支撑板、后支撑板、前支架及后支架,且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之间的距离可调;
所述负载调节机构包括有伺服电机、减速机、联轴器、负载机构垫板、旋转支撑轴、中间支撑板、负载电机高度调节块、角度板、电机安装板及负载输出轴;
所述负载机构垫板包括有第一负载机构垫板和第二负载机构垫板;所述第二负载机构垫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负载机构垫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之间;
所述第二负载机构垫板中心处设置有第一过孔;在所述中间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过孔;所述旋转支撑轴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负载机构垫板上,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
所述中间支撑板远离所述第二负载机构垫板的一端固定有负载电机高度调节块;所述角度板固定于所述负载电机高度调节块上;所述电机安装板与所述角度板固定连接;所述减速机固定于所述电机安装板上;所述减速机与所述伺服电机连接;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负载输出轴通过所述联轴器连接。
所述支撑轴穿过所述框架侧板且与所述框架侧板相对固定;所述支撑轴穿过角度调整板的中心孔,且所述角度调整板绕所述支撑轴旋转;
所述角度调节手柄固定于所述角度调整板上;
所述前支撑板和所述后支撑板均固定于所述角度调整板上;
所述前支撑板上固定有所述前支架;所述后支撑板上固定有所述后支架。
在所述角度调整板上设置有两个以所述角度调整板的中心孔为中心的第一弧形孔。
所述前支撑板为T型结构,包括有第一安装面和第一竖直面;在所述第一安装面上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栓孔;在所述角度调整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螺栓孔对应的第一螺纹孔;
在所述第一竖直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前支架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竖直面与所述前支架通过穿过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螺栓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78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