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冲击改性的注塑模制品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11799.2 | 申请日: | 2015-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0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沃尔夫冈·费舍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53/00;C08L23/00;C08K7/06;B29C6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杰律师事务所 11627 | 代理人: | 王颖 |
地址: | 德国菲***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改性 注塑 制品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冲击改性注塑模制品(1),其包括热塑性聚合物基体(2),至少部分的第二聚合物材料(3)和第三聚合物材料(4),其中,所述聚合物基体(2)和第二聚合物材料(3)具有不同的平均分子量和极性,并且第二聚合物材料(3)适用作针对第三聚合物材料(4)的增附剂,并且涉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热塑性聚合物基体,以及至少部分的第二聚合物材料和第三聚合物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强的注塑模制品,以及其制造方法。
如今,合成材料在汽车制造中占15%至20%的重量百分比,并且呈上升趋势。合成材料常用于外装部分和内饰部分,其中后者通过将注塑成型构件与不同的表面装饰物粘接而获得相应的视觉、触觉及功能特性。对质量、经济性和资源效率的日益提高的需求以及全球竞争压力,要求在此增加对再生合成材料的利用。
特别地,置入合成材料部件作为用于汽车内饰的注塑模制品,例如仪表板、门饰板或中控台。上述部分可以设置有或者涂装有装饰部。在汽车领域的众多应用中,成本压力和石化原料的短缺使得对利用再生材料的接受度提高。
在利用包含热塑性和/或热固性再生材料、纤维增强或不增强的或者再生的纤维的合成材料时,该合成材料必须与包围其的聚合物基体具有良好的结合,使得机械性能不降低。
通常通过昂贵的表面处理和活化各纤维(例如玻璃纤维、碳纤维、天然纤维)来实现例如纤维的结合。在利用再生材料时,再生材料或者与聚合物混合并经由挤出机混合,或者在制造过程中直接添加到纯聚合物中,并在注塑机中熔合在一起,形成均质的混合物。
特别的挑战之处大多在于材料组成部分因其极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的热力学相容性。
背景技术
目前的趋势是将再生合成材料与不可再生合成材料混合,这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安装部件中也很常见,但它具有一些技术缺点。在这种情况下,再生材料直接在注塑机上以特定的比例添加到未经处理的合成材料中或者预先合成。
聚丙烯和增强聚丙烯是廉价的并且常用于注塑成型部件的合成材料。聚丙烯的非极性特性使得例如添加热固性再生合成材料是有问题的,因为热固性再生合成材料通常在其分子中具有极性组分。热固性组分与聚合物基体、例如聚丙烯的结合常常是不充分的,造成部分或组分部分的离析。两种组分的不充分结合体现在机械性能的降低上,特别是冲击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的减弱上。冲击强度是材料在不断裂的情况下吸收震动能和冲击能的性能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制品或合成材料模制品,其中提高了填充纤维的或未填充纤维的热塑性和/或热固性再生材料的结合以及相容性,使得产生的模制品的机械性能满足客户规定的需求并且同时实现对模制品的质量要求。
根据本发明,上述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注塑模制品、根据权利要求11的制造所述注塑模制品的方法来解决。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注塑模制品包括热塑性聚合物基体以及至少部分的第二聚合物材料和第三聚合物材料,其中聚合物基体和第二聚合物材料具有不同的平均分子量和极性。在此,第二聚合材料用作针对第三聚合物材料的增附剂和针对模制品的冲击韧度改良剂。
换言之,第二聚合物材料作为内部增附剂,在注塑模制品中已经与热塑性聚合物基体一体化。在完成、冷却状态下,粘合促进组分至少部分的包围第三聚合物材料,即再生材料,并且基于第一聚合物和第二聚合物及再生材料的极性不同,造成组分之间固定的、冲击强度增强的连接。这一方面在再生材料(即借助第二聚合物材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第三聚合物材料)的牢固的相互连接上,以及还在模制品的冲击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的提高上是明显的,因为极性组分包围再生材料并将其包含在聚合物基体中。
着眼于现有技术,令人出乎意料并且技术人员不可预见的是,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注塑模制品及其生产方法能够解决本发明的任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利萨·德雷克塞迈尔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117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