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窗膜用聚酯基膜及其制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09917.6 | 申请日: | 2015-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6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徐飞飞;孙善卫;王红兵;朱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7/10 | 分类号: | B32B17/10;B32B27/36;B32B27/06;B32B7/12;B32B27/08;B32B27/18;B32B27/28;B32B37/06;B32B37/10;B32B37/08;B32B38/00;C08L67/02;C08K3/36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窗膜用 聚酯 及其 制作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防护薄膜技术领域,应用于需要隔离紫外线、氧气或水蒸气,改善玻璃抗冲击强度等场合,具体涉及一种窗膜用聚酯基膜及其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伴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环保态度的日渐积极,窗膜成为节能环保政策下的受益行业之一,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窗膜主要用于汽车玻璃和建筑物门窗玻璃,将其贴在玻璃表面上用于改善玻璃的性能和强度,并使之具有保温、隔热、节能、防爆、美化外观、遮避私密及安全防护等功能。
窗膜具备隔离紫外线、氧气或水蒸气,改善玻璃抗冲击强度的特点,现有技术中的窗膜还存在以下不足:
(1)窗膜多以普通光学级PET作为基材,通过使用5~8年后便会出现老化、变色甚至龟裂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基材长时间接受阳光的暴晒和空气中水分、氧气的侵蚀,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窗膜寿命降低;
(2)采用PET作为基材的窗膜,其抗撕裂性能较差,受冲击时不能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不具备安全防护的功能;
(3)现有技术中抗紫外线窗膜通过在薄膜表面涂布抗紫外线涂层来实现抗紫外线功能,阻隔型窗膜一般通过在基材表面复合一层阻隔膜来实现阻隔功能,上述工艺比较复杂,且生产成本高;
(4)窗膜抗撕裂性能一般通过将多层PET基材进行层压复合来实现,该工艺不仅存在复杂、成本高的缺点,而且还会影响窗膜的透明度,降低可见光的透过量,同时,该工艺所制备的窗膜耐老化性能差,容易脱胶起边;
(5)现有技术中的窗膜基材主要通过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制备,在双向拉伸过程中,薄膜同拉伸辊接触,会降低薄膜的光学和表面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隔离紫外线、氧气和水蒸气,延长窗膜寿命,又具备抗撕裂性能好和光学性能优特点的窗膜用聚酯基膜,同时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窗膜制作工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窗膜用聚酯基膜,所述的聚酯基膜为具有三层构造的薄膜,所述聚酯基膜通过胶黏剂粘贴在玻璃表面或在聚酯基膜的外层表面镀膜后通过胶黏剂粘贴在玻璃表面,所述聚酯基膜的芯层为抗撕裂层,所述抗撕裂层的一侧为高阻隔层,另一侧为抗紫外线层;所述抗撕裂层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由10%~15%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和85%~90%的光学级PET聚酯切片组成,所述高阻隔层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由0.2%~0.35%的SiO2微粒和99.65%~99.8%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组成,所述抗紫外线层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由3%~5%的紫外线吸收母料和95%~97%的光学级PET聚酯切片组成。
所述的紫外线吸收母料为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氮唑、4-苯甲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2-(2’-羟基-3’,5’-二叔苯基)-5-氯化苯并三唑的其中一种或多种与PET、PETG的其中一种或两种形成的混炼物。
所述抗撕裂层的厚度为5~10μm,所述高阻隔层的厚度为30~50μm,所述抗紫外线层的厚度为5~10μm,所述聚酯基膜的抗紫外线层镀金属隔热层后通过胶黏剂粘贴在玻璃的内表面。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制备所述窗膜用聚酯基膜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将抗撕裂层的原料分别放入流化床中干燥,所得干燥原料按所述的重量百分比配比后,送至主挤出机中加热成熔融状态作为芯层熔体;将配比后的高阻隔层原料和抗紫外线层原料分别送至辅助挤出机中,经熔融、抽真空处理,过滤除去原料熔体中的低聚物、水份及杂质后作为辅挤熔体;所得的芯层熔体和两种辅挤熔体在三层模头中汇合挤出;
b)从模头挤出的熔体贴附到冷辊表面而形成铸片,将铸片从冷辊上剥离形成片材并进入同步双向拉伸装置进行双向拉伸形成薄膜;
c)步骤b)所得的薄膜进入牵引系统进行展平、测厚反馈和收卷,分切后包装成成品。
所述步骤a)中从模头挤出的熔体通过静电吸附丝电离空气形成正负电荷,紧密贴附到接地的冷辊表面而形成铸片,冷辊的温度设定为25~35℃,以达到骤冷熔体的目的,所述的模头温度为270~290℃。
所述步骤b)中的铸片厚度为600~10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风塑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099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