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底栖动物的养殖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533195.0 申请日: 2015-08-27
公开(公告)号: CN105075948B 公开(公告)日: 2017-12-15
发明(设计)人: 刘国锋 申请(专利权)人: 张家港鸿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K61/20 分类号: A01K61/20
代理公司: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代理人: 孙仿卫
地址: 215623 江苏省苏***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动物 养殖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水产养殖中饵料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栖动物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底栖动物有以下几种:

水蚯蚓俗称红线虫、红丝虫,属于环节动物门水生寡毛类,体色鲜红,为世界性种类,生活在腐殖质多、微流水的水沟、池塘、湖泊等底泥或污水中(带丝蚓生活在水底枯叶下),以腐败的有机泥土、腐屑、底生藻类、丝状藻类、小型甲壳动物和原生动物等。水体pH为5~9 ;一年四季均可繁殖,25-30℃为适宜水温。由于水蚯蚓具有粗蛋白含量高、营养成分全面且供应量比较稳定等特点近年来被作为理想的生物饵料广泛用于高档淡水经济鱼类水产品的苗种培育。

摇蚊幼虫属于环节动物门水生寡毛类,体色鲜红,为世界性种类,生活在腐殖质多、微流水的水沟、池塘、湖泊等底泥或污水中,幼虫栖息于湖沼和贮水池等处。有些种类利用藻类、腐屑、细砂、淤泥等与唾液腺分泌的丝状物进行筑巢,或利用水生植物筑巢。越冬幼虫一般栖居在底泥的浅表层,不筑巢。由于摇蚊幼虫也具有粗蛋白含量高、营养成分全面且供应量比较稳定等特点,近年来被作为理想的生物饵料广泛用于高档淡水经济鱼类的苗种培育。作为开口螃蟹的早期饵料,摇蚊幼虫的适口性较好,完全可以满足早期斗蟹的营养生理需求,显著提高了苗种培育的成活率水平。

螺蛳俗称螺丝或螺,是方形环棱螺的俗称,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厘米,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平滑,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能缩入壳内,缩入后,其厣即将螺壳封闭。生活于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以藻类及其他植物的表皮为食。一年大部分时间均可繁殖,25-30℃为适宜水温。

目前,作为水产养殖中水产品饵料供应的底栖动物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江河捕捞。在经济鱼类苗种繁育期,养殖场通常需要大量购进以水蚯蚓、摇蚊幼虫和螺蛳为代表的底栖动物作为饵料储备。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常需要大量的饵料。现有底栖动物供应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实际生产中多以投喂人工饲料进行养殖。随着饲料物料的涨价和生产成本的提高,大量投喂人工饲料的高投入养殖模式的效益正在逐年下降,养殖户的增收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必须寻找新的饲料代替技术来弥补上述水产养殖中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产养殖中所需的鲜活饵料生物底栖动物的养殖方法,采用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底栖动物的产量,同时可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料在自然条件下大量生产出优质鲜活的底栖动物,以用做养殖产品的生物饵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底栖动物的养殖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建池:培养池的池深不超过100cm,所述培养池的不同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带栅栏的进水口与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高度高于所述进水口的高度;

2)制作培养基:所述培养基的底料包括污泥、疏松物料及有机物料,制作时,在所述培养池的池底依次铺设所述疏松物料、第一层所述污泥,第一层所述污泥与所述疏松物料的总厚度控制在10~20cm,加水淹没第一层所述污泥的上表面,浸泡2~3天后在第一层所述污泥的上表面上铺设腐熟后的所述有机物料,即可完成培养基的制作;

其中:根据所述培养池的面积,所述疏松物料的投加量为2~10kg/m2;所述有机物料的投加量为10~20kg/m2;

3)接种:接种前,在所述培养基的上表面覆盖第二层厚度为3~10cm的所述污泥,加水至水层深度达10~20cm,而后将底栖动物种苗均匀地撒在第二层所述污泥的上表面上,并保持所述培养池处于微流水状态;

4)擂池与水体管理:擂池是用“T”形木耙将所述培养池池底全面擂动,将青苔、杂草埋入所述培养池的培养基中;养殖过程中,水层深度控制在10~20cm,按所述培养池的面积计算,每秒钟有5~10kg/亩的水流量。

优选地,步骤3)中,在接种完毕后,可进行追肥,具体实施如下:接种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天,按所述培养池的面积计算,投加腐熟后的所述有机物料200~250kg/亩;自第一次采收起,每次采收后均需补加腐熟后的所述有机物料200~300 kg/亩。

优选地,所述培养池内由周边向中心逐渐下倾形成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与水平面间的夹角角度大于0°且小于等于3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鸿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鸿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331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