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80414.3 | 申请日: | 2015-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16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04 |
发明(设计)人: | 黄吉森;郭勇华;韦明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吉森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张锋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理 蓝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理蓝藻的方法。
背景技术
1、蓝藻性质
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其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正因如此,近代大多数学者主张将蓝藻从植物界中分出来,和具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蓝藻不具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含叶绿素a,无叶绿素b,含数种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还含有藻胆素(是藻红素、藻蓝素和别藻蓝素的总称)。一般说,凡含叶绿素a和藻蓝素量较大的,细胞大多呈蓝绿色。
蓝藻的细胞壁和细菌的细胞壁的化学组成类似,主要为粘肽,贮藏的光合产物主要为多聚糖体(又称蓝藻淀粉或糖原)和蓝藻颗粒体等,在蓝藻爆发期间,这些物质粘连一起,使得看上去如“绿油漆”一般。
2、黑臭水体中蓝藻的形成
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水体流动过慢或者不流动,造成水中溶解氧不足,好氧细菌无法生存,加上生活污水、工业、商业污水的排入,COD(化学需氧量)也就是有机物的不断升高,加上水源补充不足、整体循环不畅,水体非常容易出现富营养化、变浑变黑和发臭,使得大量的厌氧有害细菌滋生,厌氧菌的新陈代谢就会产生大量的沼气、硫化氢、氨氮,这是黑臭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黑臭水中富集的养分,如氮、磷、钾,将为有害藻类提供大量的营养供给,一旦遇到合适的天气环境,进而大量滋生繁衍,如蓝藻、浮萍等,这些藻类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形成“遮天蔽日”的厌氧环境,影响水中有益藻类的光合作用和阻止空气中的氧气溶进水中,使本已发黑的水变得更加黑色,其中蓝藻类影响最大。
3、蓝藻危害
蓝藻危害性大,蓝藻的藻体具有特殊的色素,一般呈蓝色,是藻类中最原始的类群。细胞内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仅有核质,不具核仁和核膜。蓝藻是广适性藻类,在85℃的温泉中,在高山的冰雪中,在海洋及淡水中均有生存。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太湖和滇池都曾深受蓝藻污染之苦。
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区大。
公园或园林水体中,往往由于水体流动性差,加上日益积累的鱼粪便、生活排污、观赏喂鱼饲料残渣等污染物质进去,水质严重被破坏,为蓝藻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遇到合适的繁殖温度,将大量繁殖,造成难以挽回的污染局面,随之而来,就出现了水体严重缺氧、死鱼、发臭、多蚊子等现象,严重破坏景观。
这些年,我国很多湖泊、公园,甚至河流,都深受蓝藻毒害,如滇池、太湖、巢湖等地,水体像变脸大师一般,一日多变,并且只要有风吹过生,隐约中掺杂一股腥臭味道扑面而来,昔日的湖光美色,变成了死水塘。
鉴于蓝藻水华对环境及人类存在的危害性,对其进行控制和消除势在必行。蓝藻水华尤其是大型湖泊中的蓝藻水华的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除了降低水体中N、P营养盐水平外,世界许多国家对蓝藻水华的治理尝试了许多方法,归结起来有以下方法:
(1)、物理除藻 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声流和空化效应造成生物细胞组织的损伤、断裂或粉碎,使生物组分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高效节能地破坏蓝藻天然复合物的关键组分,或抑制其生物合成,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达到抑制蓝藻生长、防止水华暴发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重力斜筛自动脱水设备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后形成的藻浆经去毒处理,做有机肥料或饲料。
(2)、化学除藻 利用除草剂、杀藻剂及金属盐等来控制水华,例如用硫酸铜治藻,硫酸铜在水中分解的Cu2+与藻体中的蛋白质结合,蛋白质变性,藻体死亡。但该法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原因是蓝藻繁殖很快,一旦优势种群形成,即使当天用药见效,过一两天又会大量繁殖出现。除此之外,化学除藻还容易给水体带来二次污染,不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吉森,未经黄吉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804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