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糖-聚乙烯醇栓塞微球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456136.8 | 申请日: | 2015-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483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尹晓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博与再生医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7/36 | 分类号: | A61K47/36;A61L31/04;A61L3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糖 聚乙烯醇 栓塞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糖‑聚乙烯醇栓塞微球的制备方法,该多糖‑聚乙烯醇栓塞微球由聚乙烯醇和多糖类天然高分子共混交联而成的弹性微球。通过将聚乙烯醇与多糖类天然高分子进行共混,形成具有不同配比的多糖‑聚乙烯醇共混液;将共混液部分交联后,与未交联部分进行乳化反应,制备得到交联血管栓塞微球即多糖‑聚乙烯醇栓塞微球。该多糖‑聚乙烯醇栓塞微球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弹性,便于微导管输送使用,且制备方法简单;同时可针对不同肿瘤病症的情况进行栓塞周期的控制,能够有效避免多次栓塞情况的出现,便于临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涉及一种介入用血管栓塞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是一种多糖-聚乙烯醇栓塞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栓塞治疗是指将栓塞材料通过导管选择性地注入到某一病变器官的供应血管内,使相应的血管闭塞、中断血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治疗的关键技术在于选择合适的栓塞剂用于阻断病变组织的血供。目前此项治疗手段主要用于各种肿瘤和血管病变等的治疗,以及产后大出血等急性出血的治疗。同时,根据待治疗的病理学病症,可以形成栓塞用于暂时性或永久性栓塞的目的。
目前,我国血管栓塞材料主要依靠进口,以栓塞弹簧圈、栓塞颗粒和液态栓塞剂为主,价格非常昂贵。因此,对于介入栓塞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我国介入治疗方面的主要工作之一。一种理想的栓塞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无毒、无抗原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迅速按要求闭塞不同口径、不同流量的血管,易经导管运送,易消毒;能控制血管闭塞时间长短,一旦需要可经皮回收或使血管再通;同时在X光下可见。现在已有多种栓塞材料,主要包括颗粒状栓塞材料,如明胶、白蛋白、聚乙烯醇等;液态栓塞材料,如无水乙醇、碘油等;大性栓塞材料,如弹簧圈、可脱球囊等;磁性栓塞材料,如葡聚糖磁性复合微球和放射性栓塞材料,目前这些栓塞材料根据各自的特点已被应用于不同栓塞治疗中。
专利号为ZL200610145641.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血管栓塞的有机液体栓塞剂,其可直接注射到不同形状大小的栓塞部位,可使血管壁和动脉栓塞瘤壁与栓塞材料间不存在任何空隙。该液态栓塞材料为有机聚合物,经原料控制后减少了栓塞液体与导管的粘性,但由于该栓塞剂流动性好,很难控制其于目标创伤部位的栓塞,可能会进入非栓塞血管而造成误栓,还易反流且栓塞后易形成侧枝循环等现象。
专利申请号为201110068821.5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显影的明胶海绵栓塞剂,该材料在X射线下可视性好,便于栓塞部位的观察。然而,在制备过程中,由于栓塞微粒大小不一,通过导管时易堵塞导管。
专利号为ZL200910177713.4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肿瘤栓塞治疗的明胶微球栓塞剂,其将明胶溶液经喷雾干燥后得到微球状颗粒。该产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膨胀性,且粒径可控,然而,作为一种非永久性栓塞颗粒,该产品对于栓塞部位的作用时间不可控制,易出现栓塞材料已降解吸收但是病变还未恢复的情况,从而需要进行多次栓塞治疗。
综上可知,目前的血管栓塞材料由于液态和颗粒栓塞剂在临床使用上往往难以操控,同时,现有的栓塞材料不能针对临床病症而实现栓塞时间的控制,从而需导致多次栓塞治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和弹性、粒径均一可控、便于微导管输送使用、制备方法简单的栓塞微球。该栓塞微球可针对不同肿瘤病症的情况进行栓塞周期的控制,能够有效避免多次栓塞情况的出现,便于临床应用。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糖-聚乙烯醇栓塞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共混液制备:将聚乙烯醇和多糖类天然高分子溶解在水中,采用电动搅拌器搅拌,搅拌速率为500~5000rpm,配制成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30%的共混液,该共混液中,多糖类天然高分子和聚乙烯醇质量比为1:0.01~3:1;
步骤二、乳化交联:将步骤一制备的共混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交联乳化用共混液A,另一部分为备用共混液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博与再生医学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博与再生医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61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涡旋压缩机的压缩总成及涡旋压缩机
- 下一篇:一种液压泵冷却水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