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子元器件外壳在审
申请号: | 201510455808.3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07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黄静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佳像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0 | 分类号: | H05K5/00;H05K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元器件 外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元器件外壳,尤其一种连接强度可靠的电子元器件外壳。
背景技术
电子元器件是电子元件和电小型的机器、仪器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常由若干零件构成,可以在同类产品中通用;常指电器、无线电、仪表等工业的某些零件,如电容、晶体管、游丝、发条等子器件的总称。常见的有二极管等。传统的电子元器的封装主要是通过与电子元器件相连的引脚焊接到电路板上,但是在批量生产作业时,因为引脚相对较为细小,就很有可能出现引脚与电路板虚焊的问题,另外在工况恶劣的环境下,也有可能导致焊接很好的引脚出现脱焊现象,如震动很大很频繁的场合,因此研究一种连接强度可靠的电机元器件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元器件外壳,具有连接强度可靠的特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子元器件外壳,包括电子元器件本体、与所述电子元器件本体相连的引脚、罩住所述电子元器件本体的壳体,所述引脚包括引脚第一阶段和引脚第二阶段,所述引脚第一阶段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引脚第二阶段位于所述壳体外,且所述引脚第二阶段远离所述引脚第一阶段的一端与电路板焊接,其创新点在于:所述引脚第二阶段上设置有空套在所述引脚第二阶段上的定位套筒,所述定位套筒两端分别焊接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和所述电路板上。
优选的,所述定位套筒为金属软管。
优选的,所述定位套筒为数根套筒组成,包括与所述壳体焊接的第一套筒、与所述电路板焊接的第二套筒、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中间套筒,所述中间套筒分别卡合在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设置有数根所述中间套筒。
优选的,所述第二套筒上与所述电路板焊接的第二套筒端部为圆锥台结构,该圆锥台结构的小端与所述电路板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筒上与所述壳体焊接的第一套筒端部与所述壳体圆弧过渡。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空套在引脚上的定位套筒实现对电子元器件和电路板的连接强度的可靠性,针对不同焊接高度的要求,安全套筒为金属软管或者为数节套筒组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电子元器件外壳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电子元器件外壳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子元器件本体、2-引脚、21-引脚第一阶段、22-引脚第二阶段、3-壳体、4-定位套筒、41-第一套筒、42-第二套筒、43-中间套筒、44-圆锥台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的电子元器件外壳包括电子元器件本体1、与电子元器件本体1相连的引脚2、罩住电子元器件本体1的壳体3,引脚2包括引脚第一阶段21和引脚第二阶段22,引脚第一阶段21位于壳体3内,引脚第二阶段22位于壳体3外,且引脚第二阶段22远离引脚第一阶段21的一端与电路板焊接,其创新点在于:引脚第二阶段22上设置有空套在引脚第二阶段22上的定位套筒4,定位套筒4两端分别焊接设置在壳体3上和电路板上。
通过空套在引脚2上的定位套筒4实现对电子元器件和电路板的连接强度的可靠性,为了满足不同焊接高度的要求,安全套筒为金属软管,利用金属软管的柔韧性,从而焊接时不必要求预先良好安装精度,可进行后期调整。
实施例2
本发明的电子元器件外壳包括电子元器件本体1、与电子元器件本体1相连的引脚2、罩住电子元器件本体1的壳体3,引脚2包括引脚第一阶段21和引脚第二阶段22,引脚第一阶段21位于壳体3内,引脚第二阶段22位于壳体3外,且引脚第二阶段22远离引脚第一阶段21的一端与电路板焊接,其创新点在于:引脚第二阶段22上设置有空套在引脚第二阶段22上的定位套筒4,定位套筒4两端分别焊接设置在壳体3上和电路板上。
上述的定位套筒4为数根套筒组成,包括与壳体3焊接的第一套筒41、与电路板焊接的第二套筒42、设置在第一套筒41和第二套筒42之间中间套筒43,中间套筒43分别卡合在第一套筒41和第二套筒42上。第一套筒41和第二套筒42之间设置有数根中间套筒43。第二套筒42上与电路板焊接的第二套筒42端部为圆锥台结构44,该圆锥台结构44的小端与电路板接触。第一套筒41上与壳体3焊接的第一套筒41端部与壳体3圆弧过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佳像视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佳像视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58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