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自动智能混料挤出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454004.1 | 申请日: | 2015-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8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 发明(设计)人: | 钟守炎;何伟锋;叶静;杨宇辉;吴鹏;陈勇志;廖梓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B29C47/10 | 分类号: | B29C4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肖平安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自动 智能 挤出 系统 | ||
1.一种全自动智能混料挤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双螺杆挤出机(1)以及装设于双螺杆挤出机(1)上端侧的自动搅拌机(2),双螺杆挤出机(1)包括有挤出机壳体(11),挤出机壳体(11)包括有进料段壳体(111)以及装设于进料段壳体(111)前端侧的螺杆送料段壳体(112),进料段壳体(111)的内部开设有进料腔室(1111),螺杆送料段壳体(112)的内部开设有朝前开口的螺杆送料腔室(1121),进料段壳体(111)的进料腔室(1111)与螺杆送料段壳体(112)的螺杆送料腔室(1121)连通,螺杆送料段壳体(112)的螺杆送料腔室(1121)内可相对转动地嵌装有两个同步反向转动且相互啮合的活动螺杆(12),螺杆送料段壳体(112)的前端部于螺杆送料腔室(1121)的前端开口处装设有挤出成型机头(13);
自动搅拌机(2)包括有搅拌机锅体(21)以及装设于搅拌机锅体(21)上端侧的自动搅拌组件(22),搅拌机锅体(21)的内部开设有朝上开口的搅拌腔室(211),自动搅拌组件(22)包括有齿轮安装壳体(221),齿轮安装壳体(221)的内部开设有朝下开口且呈圆形状的齿轮安装腔室(2211),齿轮安装腔室(2211)的中间位置嵌装有与齿轮安装腔室(2211)同轴布置的驱动齿轮(222),齿轮安装腔室(2211)于驱动齿轮(222)的外围嵌装有三个呈圆周环状均匀间隔分布的行星齿轮(223),各行星齿轮(223)分别与驱动齿轮(222)相啮合,齿轮安装壳体(221)的上表面装设有搅拌驱动电机(224),搅拌驱动电机(224)的动力输出轴与驱动齿轮(222)驱动连接,各行星齿轮(223)的下表面分别装设有呈“S”形状且朝下延伸至搅拌机锅体(21)的搅拌腔室(211)内的搅拌叶片(225);
挤出机壳体(11)的进料段壳体(111)上表面设置有朝上凸出延伸且呈圆筒状的进料圆筒体(14),进料圆筒体(14)的芯部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且与进料段壳体(111)的进料腔室(1111)连通的落料通孔(141),搅拌机锅体(21)装设于进料圆筒体(14)的正上方,搅拌机锅体(21)于搅拌腔室(211)的底部开设有上下完全贯穿且与进料圆筒体(14)的落料通孔(141)轴向对齐布置的出料孔(212),搅拌机锅体(21)的下表面与进料圆筒体(14)的上表面之间装设有电动球心阀门(3),电动球心阀门(3)的上端进料口与搅拌机锅体(21)的出料孔(212)连通,电动球心阀门(3)的下端出料口与进料圆筒体(14)的落料通孔(141)连通,进料圆筒体(14)的上端部设置有圆筒体上端法兰(142),电动球心阀门(3)的上端部设置有阀门上端法兰(31),电动球心阀门(3)的下端部设置有阀门下端法兰(32),圆筒体上端法兰(142)与阀门下端法兰(32)螺接,阀门上端法兰(31)与搅拌机锅体(21)的下表面螺接;
该全自动智能混料挤出系统还包括有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设置有信号发射器(41)以及与信号发射器(41)相配合的信号接收器(42),进料圆筒体(14)下端部的外圆周壁开设有两个径向对齐且分别与落料通孔(141)连通的传感器安装孔(143),光电传感器的信号发射器(41)嵌装于其中一传感器安装孔(143)内,光电传感器的信号接收器(42)嵌装于另一传感器安装孔(143)内,进料圆筒体(14)的落料通孔(141)上端部嵌装有阻旋式料位开关(5),阻旋式料位开关(5)的监测叶片(51)位于传感器安装孔(143)的上端侧;
该全自动智能混料挤出系统配装有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挤出机、搅拌驱动电机(224)、电动球心阀门(3)、光电传感器、阻旋式料位开关(5)电连接;
所述进料圆筒体(14)的落料通孔(141)内圆周壁的上端部对应所述阻旋式料位开关(5)设置有朝内凸出延伸的料位开关固定块(144),阻旋式料位开关(5)螺装于料位开关固定块(1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5400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