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特异SSR标记及其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444655.2 申请日: 2015-07-24
公开(公告)号: CN105063025A 公开(公告)日: 2015-11-18
发明(设计)人: 张启军;吕川根;夏士健;宗寿余;张志明;虞德容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主分类号: C12N15/11 分类号: C12N15/11;C12Q1/68
代理公司: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代理人: 张素卿
地址: 210014 江***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玉米 磷酸 烯醇式 丙酮酸 羧化酶 基因 特异 ssr 标记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玉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的特异SSR标记及其应用,属于植物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C4植物具有光呼吸低、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高、光能利用效率高的优点,C4光合相关酶在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如机械创伤、低温、盐害及紫外辐射等)的防御反应中也有较重要的作用。由于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等C3植物不具有这些优势,人们就希望将C4这些优势特征引入水稻等C3作物中。PEPCase是C4途径的关键酶,国内外对该基因的研究报道也比较多,已有不少将玉米PEPC基因成功转入水稻中的报道(Hudspeth等,1992;Ku等,1999;焦德茂等,2001;李霞等,2001;王德正等,2002;何立斌等,2006;袁定阳等,2007;向珣朝等,2009;周宝元等,2011;李万昌等,2014)。这些转基因水稻的CO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显著降低,表观净光合速率提高,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了加快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的选育进程,利用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是一种比较快速、适用的技术。很多研究开发了玉米PEPC基因分子标记并进行基因检测(刘峰等,2005;何立斌等,2006;高东迎等,2006;袁定阳等,2007;丁在松等,2007;张边江等,2008;张彬等,2009;李艳等,2009;张庆琛等,2010;张建红等,2012;杜西河等,2013),但这些分子标记的碱基序列要么位于非编码区,要么跨叠非编码区,不利于基因表达分析(转基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目的基因能正常表达);而且这些标记在不同玉米品种(系)之间或者不同水稻品种之间存在着差异,不能快速、简单、高效地区分所有玉米PEPC基因与水稻PEPC基因的差异。由于PEPC基因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如玉米、高粱、稗草、栽培稻、短花药野生稻、大麦、普通小麦、狗尾草、弓果黍、芦苇、二穗短柄草、松叶菊属、羽毛针禾等植物,但现在转C4-PEPC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不同玉米的PEPC基因上,且截止目前还未见只针对玉米PEPC基因筛选通用分子标记的报道。本研究以经典玉米品系B73的PEPC(NC_024463)基因为例进行开发玉米特异SSR标记的探索。该玉米PEPC基因包含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首先将10个外显子序列逐一在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这10个外显子不但在不同物种(如玉米、水稻、小麦、高粱、大麦、稗草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不同玉米品种(系)之间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即使一些片段比较长的外显子(如第2、4、8、9和10外显子)和片段大小一般的外显子(如第1和5外显子)在不同玉米品种(系)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位点,如缺失、插入、错配(相对于B73的碱基序列而言),导致这些位置无法进行玉米特异SSR标记的设计;第3外显子(936-1020,85bp)和第6外显子(2960-3047,88bp)不但片段比较小(不适于SSR标记的设计),而且在不同玉米品系上也存在着差异;最初比对第7外显子(4717-4871,155bp)时发现黍族的Zuloagaeabulbosa植物与该玉米在碱基序列一致,但仔细分析发现它在已知的玉米品种PEPC基因序列里面至少有152bp(除与玉米品系Z561前3个碱基aat没有比对上外,截止2015年6月22日的NCBI数据)的序列是完全一致的,然而该外显子在NCBI数据库水稻基因组中也没有发现较为接近的比对结果。我们试着对该外显子进行SSR引物设计,然后选择不同玉米和水稻品种进行PCR扩增,结果意外地发现该引物(命名为PC9)在所有玉米材料中都能扩增出预期长度为131bp的片段(图1),而在所有不同水稻品种中则能扩增出大约340bp的片段(图2),通过该引物完全可以区分水稻与玉米PEPC基因的差异,即可用于转玉米PEPC基因到水稻中的辅助选育,从而有利于加快育种进度和提高选择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Hudspeth等,PlantPhysiology,1992,98(2):458-464;

2.Ku等,NatureBiotechnology,1999,17:76-80;

3.焦德茂等,作物学报,2001,27(2):137-143;

4.李霞等,江苏农业学报,2001,17(3):143-147;

5.王德正等,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0):1165-117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4446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