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菌株MQO-153制备精氨酸脱亚胺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76900.0 | 申请日: | 2015-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69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发明(设计)人: | 高法民;高树营;李令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民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9/78 | 分类号: | C12N9/78;C12R1/4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徐槐 |
地址: | 2566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氨酸脱亚胺酶 扩大培养 菌株 接种 斜面培养基 发酵培养 菌体溶液 制备 发酵液体培养基 发酵罐培养 种子培养基 加水稀释 菌体接种 无菌条件 斜面培养 培养基 发酵罐 发酵液 菌落 稀释 发酵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菌株MQO‑153制备精氨酸脱亚胺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斜面培养:将菌株MQO‑153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进行培养;(2)扩大培养:从步骤(1)的斜面培养基上挑取菌落,加水稀释获得菌体溶液,稀释后的浓度为3×105‑5×105个/mL,将菌体溶液接种到种子培养基上进行扩大培养;(3)发酵培养:将扩大培养后的菌体接种到发酵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30L发酵罐培养:将步骤(3)中发酵培养后的发酵液接种到30L发酵罐的培养基中发酵后得精氨酸脱亚胺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精氨酸脱亚胺酶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菌株MQO-153制备精氨酸脱亚胺酶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1914年右贺太郎等从西瓜榨汁中第一次分离得到了瓜氨酸,此后由和田光德认出它是一种氨基酸。瓜氨酸以游离态存在于葫芦科植物的种子中,至今为止,人们已成功从西瓜榨汁中,野西瓜叶中,核桃仁,核桃幼苗及种子中分离得到了瓜氨酸H1。瓜氨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国外科学家在瓜氨酸方面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在日本、美国和欧洲。在国内,对瓜氨酸的研究却还只是处于认识阶段,生产方法没有相应的报道对其检测方法和生理功能研究的也不多,只有少量的文献报道。岳瑞等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天花粉中瓜氨酸的含量。在研究粗糙孢霉突变株诱导与培养时,发现了瓜氨酸对此突变株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郑春福等研究发现增加细胞外源的L瓜氨酸可明显提高活化巨噬细胞诱生的NO产量,进而降低活化巨噬细胞的感染率,并抑制细胞内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曾小峰等”“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瓜氨酸的生理功能方面,国外科学家已研究得出瓜氨酸具有一些很重要的药理功能,如自由基清除作用,在人体的健康保健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血管舒张作用,这有望成为治疗内毒症、脓毒症的良药。日本一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瓜氨酸新多肽,并将该新多肽研究发展成抗艾滋病药物。同时瓜氨酸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氧化剂,这一功能已应用于化妆品、药物、保健食品等各个领域。近年来国外的众多研究表明,瓜氨酸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清除自由基,异体排斥效应指示剂,血管舒张作用,稳定血压以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抗氧化等,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在瓜氨酸的制备方法上主要由三种,国外主要采用发酵法和酶法生产,分离纯化多数使用离子交换等常用的分离方法。
(1)化学法:是指碱性条件下水解L-精氨酸得L-瓜氨酸,过程控制比较困难,产品中含有旋光对映体D-瓜氨酸,影响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水,污染环境,但化学法是国内目前L-瓜氨酸工业化生产的唯一方法。
(2)发酵法生产的难点在于单位体积L-瓜氨酸产率低,最高仅为1.7g/L,从发酵液中提取L-瓜氨酸的成本较高。发酵法的优点是成本低,产量高,产物的纯度高,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没有有毒物质的产生,给产物后加工提供了方便,降低了成本。目前,对发酵法生产瓜氨酸研究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这方面的研究,到了60年代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3)酶法:是指在精氨酸脱亚胺酶的作用下,L-精氨酸被转化为L-瓜氨酸,生产条件温和,不产生有毒物质,转化体系中杂质较少,提取工艺简单,污染少。该法是以专一性强、转化率高的微生物菌体细胞为催化剂,催化精氨酸脱亚胺基生成L瓜氨酸。利用酶法合成瓜氨酸,大多采用一步酶促反应,因而可避免瓜氨酸全合成途径中复杂的反馈调节作用,使瓜氨酸可以积累到较高的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民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民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769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