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哮喘的药物贴膏及制备工艺与检测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53042.8 | 申请日: | 2015-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61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王锐;杨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61 | 分类号: | A61K36/61;A61K9/70;G01N30/02;A61P11/06;A61P19/02;A61P39/00;A61K31/045;A61K31/12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哮喘 药物 制备 工艺 检测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领域,涉及一种治疗哮喘的药物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由为樟脑、薄荷脑、丁香油、青风藤、蛇床子为原料制成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在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的“喘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肺脾肾虚、痰饮内伏、痰阻气道、宣降失常所致。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EOS)、肥大细胞反应为主,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为辅的气道炎症性疾病。往往在人的体质下降,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其发病率高居不下,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穴位贴敷疗法具有简单、效验、费用少,无副作用的优点,近年来在防治哮喘的应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临床研究
(一)药物选择
研究表明,药物可通过腧穴、肌肤、孔窍等处吸收,贯通经脉而作用于全身。穴贴用药有单味药、多味药的不同,但大多是用多味药,如选用细辛、甘遂、白芥子、麻黄等这类刺激性强和芳香走窜之品,其“切于皮肤,彻于腠理,摄于吸气,融于渗液”,可达到温煦阳气,驱寒散邪,温肺化饮的作用。所用赋形剂多采用姜汁、蜂蜜、醋、酒等,或在其中加入助渗药物如二甲基亚砜、氮酮等以提高药物的渗透。
(二)穴位选择
1、单穴的使用:高修安等用海龙蠲哮方(海蛤粉、地龙、炙麻黄、杏仁、炙甘草、款冬花、葶苈子、细辛、防风、蒲公英、丹参、橘红、淫羊藿)联用咳喘平(猪牙皂、细辛等)药末,调以白醋、葱白成糊,贴于双侧涌泉穴,贴药2周。治疗75例发作期患儿,总有效率为89.3%。张瑜等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用中药辛桂散(细辛、白芥子、苍术、公丁香、肉桂、法半夏、人工麝香)敷脐,每天换药1次,10日为1个疗程,每年从小暑开始,共贴3~6个疗程。对照组21例不予任何治疗和处理,观察期1年,观察治疗前后哮喘病情分级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的变化,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2、多穴的使用:徐绿萍等自制“止喘膏”(白芥子、甘遂、细辛、元胡索、生麻黄、冰片等,姜汁调),初伏取肺俞、定喘、天突,中伏取风门、厥阴俞、膻中,末伏取大杼、心俞、华盖。虚寒型加膏肓俞、肾俞;痰热型加丰隆、大椎,3次为1个疗程,连贴3年。结果:治疗218例,虚寒型156例,有效率为96.8%,痰热型62例,有效率为93.7%。张林昌等用自制伏贴膏(白芥子、延胡索、甘遂、麻黄、附子、黄芪、生川乌、细辛、麝香、姜汁),于初伏取定喘、肺俞、心俞、膻中,中伏取风门、厥阴俞、膈俞、大椎,末伏取大杼、肺俞、膏肓、天突,3次为1个疗程,连贴3年。结果治疗支气管炎、哮喘112例,显效63例,有效4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43%。曹春梅等用膏剂(白芥子、玄胡、甘遂、细辛、地龙、麝香、姜汁)治疗580例,初伏取大杼、肺俞、膈俞,中伏取肺俞、心俞、膈俞,末伏取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连贴3年,总有效率为98.1%。邵素菊等在三伏天选取肺俞、大椎、风门、天突、膻中等穴,贴药(玄胡、干姜、丁香、生甘遂、细辛、白芥子,姜汁调),4~6h后取下,一年贴敷3次。治疗40例,临床控制8例,显效26例,好转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未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530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