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成像式隧道天空比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50726.2 | 申请日: | 2015-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48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发明(设计)人: | 沈海平;沈蓉;王晨;彭子晖;何铁峰;王依琳;魏昕;樊生龙;顾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11/04 | 分类号: | G01C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2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成像 隧道 天空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照明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成像式隧道天空比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在隧道照明设计中,天空比是一个重要设计参数,它和设计车速、交通流量共同决定了入口段的亮度标准值,天空比越高,入口段的亮度标准值越高,所需的人工加强照明灯具数量和功率越高,因此准确测量天空比对隧道照明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隧道加强照明的节能性和经济性。
传统的天空比测量方法,需要在洞外停车视距处高度1.5米位置用相机拍摄洞口的黑白照片,最后用冲洗出来的胶片测读天空比。该方法存在几个明显缺陷:
1)胶片分辨率低且数据获取不便;
2)对在运行的隧道进行测试需要封闭车道,存在测试时间长、成本高、会造成交通阻塞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快速成像式隧道天空比测量方法,该测量方法通过将快速成像设备固定于汽车上以在行驶过程中进行拍摄,避免静态拍摄需要封闭车道的弊端。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快速成像式隧道天空比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汽车内设置相互连接的计算机和快速成像设备,将所述快速成像设备的镜头方向调整为与所述汽车行驶方向一致;当所述汽车行驶至距隧道洞口S米时,所述计算机控制所述快速成像设备对所述隧道洞口进行连续成像,并将所拍摄的照片存储于所述计算机中,直至进入隧道后终止;
(2)利用所述计算机对所采集的照片进行图像处理,通过下式计算拍摄第n张照片时所述汽车与所述隧道洞口之间的距离r1:
其中,A1为所述隧道洞口任一特征物的尺寸;N为所述特征物在该照片中对应该尺寸的像素数目;C为所述快速成像设备的光学常数,可对其进行距离定标得到;
(3)在所有采集的照片中找到其r1与停车视距最接近的照片,对该张照片进行图像处理得到天空比数据。
步骤(3)中获得所述天空比数据的方法为:在该张照片上以所述隧道洞口中心为圆心作一圆圈,所述圆圈的半径对应于驾驶员所能看到的20°视场范围,之后确定所述圆圈内的天空区域,所述天空区域内的像素数目与所述圆圈内的所有像素数目之比即为天空比。
所述快速成像设备经车载支架固定于所述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
所述快速成像设备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1.4~1.6m。
本发明的优点是,测量方法简单,通过数字成像技术实现隧道天空比的快速现场测量;直接在行车过程中连续快速拍摄隧道洞口场景,从照片中获得连续记录的距离信息以及天空比数据,避免了封道测量带来的交通阻塞和测试安全问题,可大大减少现场测量时间和成本,为隧道工作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隧道天空比测量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图中标记1-3分别为:汽车1、计算机2、快速成像设备3。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快速成像式隧道天空比测量方法,该测量方法主要采用汽车1、计算机2以及快速成像设备3进行测量,计算机2和快速成像设备3均位于汽车1中且两者经通信线缆构成连接,其中,快速成像设备3具体采用工业相机,经车载支架固定于汽车1的前挡风玻璃上,其固定高度距离地面1.5米,1.5米是规定的标准测试条件,与实际驾驶员的眼睛位置比较接近。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快速成像式隧道天空比测量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调整快速成像设备3的镜头方向,使其镜头指向与汽车1的行驶方向相同,并根据环境条件手动设置快门、光圈、ISO等拍摄参数;
(2)驾驶员以较稳定的车速驾驶汽车1行驶至距隧道洞口距离S米时(通常S选择为500米左右,太大的话会拍摄很多无用的照片,造成浪费;而太小的话很容易错过规定的标准停车视距,造成测试失败),汽车1内的另一测试操作人员利用计算机2控制快速成像设备3对隧道洞口进行连续快速成像,并将所拍摄到的照片保存至计算机2内,拍摄过程直至汽车1在进入隧道后终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复旦大学,未经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507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