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酵生产纳他霉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46199.8 | 申请日: | 2015-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6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卢诗瑶;孙立洁;袁丽霞;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朱薇薇;凌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19/62 | 分类号: | C12P19/62;C12R1/465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生产 霉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myces natalensis)发酵生产纳他霉素的工艺方法,确切的说是一种发酵生产纳他霉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纳他霉素是一种多烯类大环内酯抗生素,主要由恰塔努加链霉菌(Streptomyces chmanovgensis)、褐黄孢链霉菌 (Streptomyces gilvosporeus)和纳塔尔链霉菌(Streptoyces natalensis)等发酵产生。它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新型生物防腐剂和医用抗菌剂,可以专一的抑制霉菌及真菌,但对细菌没有作用,且对哺乳动物细胞毒性低,在医药、食品、农业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但由于纳他霉素的产量较低,它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产业化生产受到一定限制。
丙酸盐作为纳他霉素合成的前体物质,其丙酸单元作为纳他霉素大环内酯的合成单元,有利于纳他霉素大环内酯的合成;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作为乙酰辅酶A、丙酰辅酶A合成酶的诱导物,从而促进纳他霉素的合成,提高纳他霉素的产量。
目前,国内外发酵生产纳他霉素,主要是通过一次性添加或单独流加短链脂肪酸,或通过流加低级醇与还原糖混合液来提高纳他霉素产量,且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的还原糖浓度维持在20g/L左右。本发明提出将丙酸盐与还原糖混合液流加入发酵液中,且二者在发酵液中的浓度均不超过1g/L,此方法既为纳他霉素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碳源,又使菌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解除了还原糖量过大对次级代谢酶系的阻遏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丙酸的毒性对菌体造成损伤;此方法将发酵周期缩短至60-90h,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纳他霉素的产量,有利于产业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发酵罐中纳他霉素的产量。
一种发酵生产纳他霉素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然后在放有培养基的发酵罐中接入纳塔尔链霉菌的种子培养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酵,其特征在于,在发酵过程中同时流加丙酸盐及还原糖。
所述还原糖和丙酸盐的比例为5-30:3。
所述丙酸盐为丙酸钠和丙酸钙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述还原糖为葡萄糖,所述丙酸盐为丙酸钠。
发酵液中还原糖浓度不超过1g/L。
发酵液中丙酸盐浓度不超过1g/L。
还原糖和丙酸盐从20-50h间的某个时间点开始流加,直到发酵结束。
所使用的发酵罐容积为5-100L。
本发明中所述还原糖和丙酸盐的流加比例为(5-30):3,优选25:3,当还原糖与丙酸盐的流加比例小于5:3或大于30:3时,发酵产量明显降低。
由本发明方法合成纳他霉素的最高发酵单位可达8.13g/L。
本发明流加还原糖与丙酸盐混合液生产纳他霉素所具有的优点是:
1. 操作简便,明显提高了纳他霉素产量;
2. 缩短了纳他霉素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大规模产业化。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发酵产物纳他霉素产量曲线,在图1中,横坐标为发酵时间(h),纵坐标为发酵液中所测得的纳他霉素产量(g/L);
图2为实施例2的发酵产物纳他霉素产量曲线,在图2中,横坐标为发酵时间(h),纵坐标为发酵液中所测得的纳他霉素产量(g/L);
图3为实施例3的发酵产物纳他霉素产量曲线,在图3中,横坐标为发酵时间(h),纵坐标为发酵液中所测得的纳他霉素产量(g/L);
图4为实施例4的发酵产物纳他霉素产量曲线,在图4中,横坐标为发酵时间(h),纵坐标为发酵液中所测得的纳他霉素产量(g/L);
图5为对比例1的发酵产物纳他霉素产量曲线,在图5中,横坐标为发酵时间(h),纵坐标为发酵液中所测得的纳他霉素产量(g/L)。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摇瓶种子培养:无菌条件下,将纳塔尔链霉菌孢子涂布于琼脂斜面培养基中,置于28℃培养间里培养,再将培养好的纳塔尔链霉菌实验菌株配置成孢子悬浮液,吸取1ml此悬浮液加入种子培养基(葡萄糖10g/L,酵母粉50g/L,酵母浸膏5g/L,pH 7.2)的三角瓶中,摇瓶转速220rpm、28℃、培养60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461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