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端承受力为主的预制桩的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20942.2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5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正军 |
主分类号: | E02D7/00 | 分类号: | E02D7/00;E02D7/20;E02D27/26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建平 |
地址: | 215625 江苏省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承受力 为主 预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基基础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端承受力为主的预制桩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基础施工中,主要采用复合地基和桩基础;复合地基是对地基土体进行密实处理,提高地基土抗压强度;另一种为桩基础,其是刚性的,作用是将上部建筑物荷载传递到地基土中;目前有将复合地基和桩基础结合使用的施工方法,但这种桩体的施工方法为先将护筒沉至预定深度,然后向护筒内填入建筑垃圾,重锤夯击建筑垃圾形成挤密土体,然后向护筒内浇注混凝土制作混凝土桩,这种施工方法虽然能提高一定的单桩承载力,但因其是挤土效应的桩,施工时很容易造成对临桩的桩身的质量隐患,产生缩径或断桩现象,从而存在重大的质量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端承受力为主的预制桩的施工方法,该方法不仅能使桩的承载力提高,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桩的抗拔力,同时解决了桩身的质量隐患,提高了施工效率,大大节省了建筑能源,降低了建筑造价。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以端承受力为主的预制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桩孔制作;
将护筒沉入预定深度,该预定深度是这样确定的:根据设计承载力要求和地质勘察报告,选择被加固土层,被加固土层要求层位稳定,且有一定埋置深度,厚度大于等于2米以上;
步骤二、根据设计要求对预定的加固土层(护筒前端土层)进行加固,形成加固土层;
通过细长锤反复夯击填充料,对预定的加固土层(护筒前端土层)进行密实形成密实体;
通过细长锤反复夯击填充料,对预定的加固土层(护筒前端土层)进行密实形成密实体的方法为:
a、向护筒内第一次填充0.1-0.5m3的填充料,用细长锤反复夯击填充料,直至细长锤锤底不出护筒口底部,且高出护筒口底部4-10cm,主要是解决施工中的封水问题;
b、分批、多次向护筒内填充填充料,用细长锤反复夯击填充料;
c、直至填充料的填充量满足加固土层总填料量要求,细长锤将护筒内填充料夯出护筒外,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所述填充料为碎石、碎砖、碎混凝土块、矿渣、干硬性混凝土等刚性的无机物材料;
步骤三、标记护筒中心坐标;
步骤四、将预制桩静压入到桩孔中或采用吊桩的方式直接将预制桩吊入护筒内放到加固土层的顶面;
将预制桩静压入桩孔中的方法为:
a、拔出护筒,静压桩机就位,对中已标号护筒中心坐标;
b、将预先制好的预制桩固定入送桩器,校核中心坐标;
c、静压桩机以静压或锤击方式将预制桩静压或锤击到步骤二中的加固土层上方或进入加固土层中,满足设计单桩承载力的要求为止(通过静压桩机上的液压表读数体现桩的承载力),完成整个桩的施工;
采用吊桩的方式直接将预制桩吊入护筒内放到加固土层的顶面的方法为:
不拔出加固土层的护筒,采用吊车直接将预制桩身竖直吊起放入护筒内,或采用桩机上卷扬机直接将预制桩吊起后放入护筒内,然后用细长锤轻扣预制桩桩头顶面将预制桩压实到加固土层的顶面,完成整个桩的施工。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步骤一中的桩孔制作的方法为:
利用步履式或履带式打桩机上的单电机振动锤夹住护筒壁,将护筒沉至预定深度(如遇硬夹层可用设备重锤边夯击边振动护筒);或捶击护筒前端土体形成孔洞,将护筒沉至预定深度;或通过长螺旋钻孔,再将护筒沉入预定深度;或通过泥浆护壁钻孔方式形成桩孔,再将护筒沉至预定深度;或利用柴油锤直接夯击护筒口顶部将护筒沉入到预定深度。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步骤二中,分批、多次向护筒内填充填充料时,越往后每次填料量越少,细长锤连续夯击次数越多。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预制桩为预制管桩、预制方桩或预制多边形桩。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
当所述的土层为粘土性土层时,且其粘土的液性指数IL为0.75<IL≤1.0时,填充料的总填充量为2.0-2.5m3,单桩极限承载力为1600-2400KN;
当所述的土层为粘土性土层时,且其粘土的液性指数IL为0.25<IL≤0.75时,填充料的总填充量为1.8-2.3m3,单桩极限承载力为2000-3000K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正军,未经王正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209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