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路板导电孔进行树脂塞孔的制造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305231.8 | 申请日: | 2015-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3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 发明(设计)人: | 刘厚文;付学明;徐晨;陈丁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3/40 | 分类号: | H05K3/4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项霞 |
| 地址: | 610052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路板 导电 进行 树脂 制造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线路板(PCB)制造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路板导电孔进行树脂塞孔的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几乎必不可少的线路板制造工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由单层板到双层板,知道目前最常使用的多层板。在制造双层、尤其是多层板时,需要隔离金属层对各印制电路进行电路连接,因此需要在金属基层设计相应的导电孔。该导电孔必须要经过填充,否则在线路板的后续加工工艺中,尤其是在过波峰焊时,锡的滴漏会造成线路短路。
现有的塞孔工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阻焊塞孔不良,影响板面外观,易造成孔内露铜(“红孔”)现象。
第二:随着目前线路板市场的不断扩大,盘中孔问题越发突出。如,盘中孔堵孔不实,在后续焊接过程中,孔内易藏锡珠,影响焊接质量。
第三:堵孔后的阻焊冒出在焊盘上,影响线路板的外观质量及后续焊接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提供一种对双层或者多层线路板导电孔进行填塞的制作工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路板导电孔进行树脂塞孔的制造工艺,包含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线路板基板上需要塞孔的金属化孔进行钻孔;
步骤二.对钻孔后的基板进行沉铜及全板板镀;
步骤三.挡点成像;将沉铜后基材板贴干膜进行一次图形转移,本次的图形转移工序使用专门的挡点底片,将除导电工艺边框以及需要塞孔的金属化孔之外的所有部分进行保护;
步骤四.对需要塞孔的金属化孔进行电镀处理;
步骤五.基板退除表面干膜;
步骤六.金属化孔进行整板树脂塞孔;
步骤七.固化树脂;
步骤八.除去残留基板板面的多余树脂;
进一步的,步骤三中,所述挡点底片上,需要塞孔的金属化孔处焊盘直径比孔径大,优选大0.1mm。
进一步的,塞孔时使用半自动丝印机进行操作,将塞孔树脂涂抹在丝网上,使用丝印机刮刀进行往复漏印,直到树脂完全进入孔内。
进一步的,树脂分三阶段固化:第一阶段的温度为80℃±2℃、时间为50min±3min;第二阶段温度为110℃±3℃、时间为50 min±3 min;第三阶段温度为150℃±4℃、时间为60 min±3 min。
进一步的,需要提前3-5小时从专用库存冰箱中取出塞孔树脂,放在室温下自然解冻;再使用专用的搅拌机对树脂搅拌15min±3 min;静置2-3小时,以排除树脂内可能存在的气泡。
进一步的,步骤四中,电镀的电流密度为2A/dm2,电镀时间为150min。
进一步的,步骤八中,使用刷磨的方式除去残留板面的多余树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方案探索出了一条在现有设备及生产条件下进行树脂塞孔线路板生产的工艺路线。利用本发明生产的线路板板面平整,外观优良,无塞孔不实或表面残留树脂的现象,且孔内树脂充分塞满,孔内树脂无气泡、内层连接处无孔壁分离等缺陷。
实施本发明无需购买真空树脂塞孔机,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塞孔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如下:
步骤一.对线路板基板上需要塞孔的金属化孔进行钻孔。
利用钻孔资料进行钻孔加工。
步骤二.对钻孔后的基板进行沉铜处理,并对沉铜处理的基板进行全板电镀加厚处理。
步骤三.挡点成像。将沉铜后基材板贴干膜进行图形转移,本次的图形转移工序使用专门的挡点底片,将除导电工艺边框以及需要塞孔的金属化孔之外的所有部分进行保护,使得本次电镀过程仅对于待塞孔的孔壁镀层进行加厚。导电工艺边框主要用来进行电镀的上夹具以及电流分布,保证足够的电镀面积,以使得大型电镀设备能够使用本工艺。在挡点底片上,塞孔处制作直径比孔径大0.1mm的焊盘通过图形转移对塞孔处进行开窗。
为防止挡点底片变形并方便成像组进行对位,塞孔处制作直径比孔径大的焊盘通过图形转移对塞孔处进行开窗。优选的挡点较塞孔孔径大0.1mm,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图形转移对位操作以及钻孔时避免钻孔精度带来的误差,提高产品合格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052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