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裂纹氢化钛电极源片的制备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91419.1 | 申请日: | 2015-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43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韬;龙继东;杨振;彭宇飞;蓝朝晖;董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1B6/02 | 分类号: | C01B6/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 | 代理人: | 王记明 |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裂纹 氢化 电极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储氢材料领域和储氢电极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无裂纹氢化钛电极源片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金属氢化物(氢包括全部三种同位素,即氕、氘和氚),如氢化钛、氢化锆等一元金属氢化物以及合金氢化物,常应用于放电电极,如真空弧离子源电极。在电极之间放电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氢离子和各价态金属离子。为了提高氢离子的浓度,通常采用高原子比的金属氢化物,如氢原子数与金属原子数比例接近2:1。
传统的金属氢化物电极采用体材吸氢的方法制备,这种方法先加工一定尺寸的金属或合金电极,然后在高温下吸氢,体胀后获得所需尺寸的电极。这种办法时间长,一般需要几天时间;成分控制精度不高,难以实现原子比例内外一致;由于吸氢过程会导致体胀,因此容易产生裂纹。
氢(氘)化钛作为一种固态储氢材料,在常温常压下具有极高的氢密度。将氢(氘)化钛制备成氢(氘)化钛电极源片,在含氢(氘)电极电离放电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氢(氘)化钛放电过程中将产生大量氢(氘)离子和各价态的金属钛离子,这对氢(氘)离子源小型化和微型化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氢脆效应,基于氢(氘)化钛材料的电极源片易产生宏观裂纹,严重影响到氢(氘)化钛电极源片的放电稳定性。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金属氢化物生产工艺如申请号为201410241645.4,发明创造名称为:金属氢化物电极制备方法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发明人人为彭宇飞等所记载的一种采用粉末热压成型的方式制备金属氢化物电极,具有氢钛比高和无裂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强脉冲放电下易发生电极源片表面大面积喷裂的现象,影响放电稳定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电极源片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裂纹氢化钛电极源片的制备工艺,解决目前的工艺生产出来的氢化钛电极源片在强脉冲放电下易发生电极源片表面大面积喷裂、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无裂纹氢化钛电极源片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采用金属钛作为原料制造电极源片工件,并对其表面进行预处理;
(b)将步骤(a)得到的预处理电极源片工件在真空下进行高温退火;
(c)将退火后的电极源片工件进行吸氢反应;
(d)设置降温曲线使得吸氢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将吸氢后的工件进行冷却至室温,得到成品电极源片。
本发明的氢化钛电极源片的生产工艺与现有技术中的工艺不同,不再是内外均匀的氢化钛粉末冲压形成的构件,其实质上是在金属钛的表面形成氢化物的工艺,通过这样的工艺生产出的电极源片,其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致密的氢化层,而且氢化层没有宏观裂纹,现有技术中的粉末成型技术是将粉末颗粒进行挤压成型的,对铲平的表面进行放大后观察,氢化钛颗粒之间依然存在间隙和不均匀的裂纹,这样的微观结构造成了产品品质上的差异,现有技术中的氢化钛电极源片表面存在的宏观裂纹在强脉冲放电下就会发生电极源片表面大面积喷裂的现象,而本发明生产出的电极源片表面均匀的氢化层没有宏观裂纹,在强磁脉冲放电的情况下,各个部位的氢化层受到的外部冲击是一样的,不会发生并形成喷裂,大大提升了产品的放电稳定性,也极大地延长了电极源片的寿命。
所述的步骤(a)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a1)将纯钛加工成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样品;
(a2)采用球磨机对样品表面进行机械研磨和抛光,研磨粉采用Al2O3粉;
(a3)将抛光后的工件首先在热碱中除油脂,然后在弱酸中清除氧化层,然后用去离子水洗净,再放入酒精中进行超声清洗5min;
(a4)将工件烘干并称重,称重精度达到0.01mg。
具体的讲,采用金属钛作为原料制造电极源片工件,要求采用工业纯钛作为原料,其纯度高于99.7%,这样的钛能够保持电极源片的机械强度和物理性质,并对其表面进行预处理使得其形成光滑的表面,通过抛光、清洗的方式,获得的工件表面平整度较高,表面平整度越高越容易形成的氢化层约均匀,产品表面出现喷裂的机率越低。
所述步骤(b)包括以下步骤:
(b1)将电极源片工件放入真空腔体并抽真空,真空腔室内的真空度小于2×10-4pa;
(b2)设置升温曲线,并按照升温曲线将工件加热至一定温度进行放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914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