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80192.0 | 申请日: | 2015-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4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八十科纱耶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B63/04 | 分类号: | F02B63/04;F02N3/02;H02K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驱动 发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背景技术
已广泛使用具有布置在壳体中的发动机、发电机和燃料箱的便携式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为了改进起动发动机时的可操作性,某些这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被构造成使得起动器手柄(起动器手柄是发动机的反冲起动器的操作部分)、扼流操作部分(扼流操作部分是扼流阀的操作部分)以及开关操作部分(开关操作部分是设置在将燃料箱和发动机彼此相连的燃料管上的燃料开关的操作部分)彼此接近地定位并且布置在壳体的侧面的规定区域中(例如,JP2006-161692A)。在这些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中,扼流操作部分和扼流阀通过推拉缆线相连,以便将扼流操作部分设置在壳体的侧面上。另外,为了将开关操作部分设置在壳体的侧面上,将燃料管的一部分布置在壳体的该侧面的附近,并且将燃料开关设置在该部分上。
在起动发动机时需要手动操作扼流操作部分的发动机中,在发动机预热之后必须通过手动操作使扼流操作部分返回到初始位置。如果忘记进行该操作,则发动机可能会以导致过多燃料的空燃比操作,从而导致燃料效率下降和/或发动机失速。为了能够省去这种扼流操作,已经想出了各种自动扼流系统(例如,JP2007-162576A)。
然而,如JP2007-162576A中公开的自动扼流系统结构复杂,并且具有许多组成部件,这导致成本高可维护性低。另外,用户无法参与到自动扼流系统的扼流操作,这可能会使想要自己操作扼流的用户感到失望。出于该原因,将会优选的是,允许手动操作扼流,同时系统自动地调节空燃比以补偿由于手动操作引起的任何缺陷,以由此抑制发动机失速等发生。而且,如果能够根据情形(例如当发动机较冷或者长期储藏之后)来选择半扼流(半开)和全扼流(全闭),则将提高发动机的起动性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使得在具有可手动操作扼流阀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中可以根据扼流期间的负载的变化来改变扼流阀的开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其包括:壳体2;发动机3和由该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4,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电机被布置在所述壳体中;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13中的扼流阀23;和用于驱动所述扼流阀的开闭机构30,其中所述开闭机构包括:控制轴31,该控制轴设置在所述扼流阀的阀轴上,以能在预定角度范围内相对于所述阀轴旋转;第一推动构件35,该第一推动构件设置在所述阀轴和所述控制轴之间并在其中所述扼流阀的开度减小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控制轴推动所述阀轴;限制机构32,该限制机构通过限制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范围来设定所述扼流阀的最小开度;扼流操作部分72,该扼流操作部分布置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2A上,并且经由连接构件71与所述限制机构相连,从而在操作时所述扼流操作部分在其中所述扼流阀的最小开度减小的方向上驱动所述限制机构;以及负压机构33,所述负压机构被在所述发动机操作期间在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或曲轴箱中产生的负压驱动,以使所述控制轴在其中所述最小开度在由所述限制机构限制的旋转范围内增加的方向上旋转。
根据该结构,所述限制机构限制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范围以设定所述扼流阀的最小开度,并且通过所述第一推动构件在关闭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控制轴推动所述扼流阀。因此,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所述扼流操作部分而在关闭方向上移动所述扼流阀。另外,由于所述扼流阀被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控制轴旋转,因此所述扼流阀能够根据在所述扼流阀的下游产生的负压打开,而不管所述控制轴的位置如何。由此,不管用户对所述扼流操作部分的操作如何,所述扼流阀都能够根据发动机的负荷而打开,由此不可能发生发动机失速或燃料效率下降。此外,在发动机起动(预热)之后,利用由于发动机操作而在进气系统和曲轴箱中产生的负压的所述负压机构致使所述控制轴在其中所述扼流阀的最小开度在由所述限制机构限制的旋转范围内增加的方向上旋转,由此将所述扼流阀打开,而不管所述扼流阀的下游的负压如何。这降低了泵送损失并提高了燃料效率。所述扼流操作部分通过所述连接构件与所述限制机构相连,由此能够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对布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扼流阀进行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801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