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碰撞吸能盒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7821.4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9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发明(设计)人: | 廖敏;周德江;朱震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85 | 代理人: | 董芙蓉 |
地址: | 61003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碰撞 吸能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碰撞缓冲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碰撞吸能盒。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碰撞吸能盒大多属于单一结构吸能,结构不紧凑,吸能量不够大,当碰撞较强时,吸能盒缓冲作用不明显,存在安全隐患。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重结构渐进变形式汽车碰撞吸能盒,在有限变形长度范围提供更大可能的材料塑性变形,以最大限度地消耗汽车碰撞的能量,在较高车速下碰撞时也能保证人和汽车安全,且考虑汽车碰撞吸能盒的结构工艺性,方便生产加工和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汽车碰撞吸能盒吸能缓冲作用效果,方便加工和使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重结构渐进变形式汽车碰撞吸能盒,在汽车以较高速度碰撞时也能起到吸能缓冲目的,保护人和车的安全;同时,充分考虑汽车碰撞吸能盒结构工艺性,采用对称和规则结构,制造和安装方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碰撞吸能盒,它包括法兰1、外壳2,所述外壳2内设吸能装置3,所述吸能装置3包括推动轴31、圆筒32、吸能元件I33、挤压块34、推动板35、吸能元件II36,所述外壳2一端与所述法兰1焊接连接,所述外壳2另一端和推动轴31的端面311焊接连接,所述吸能装置3通过所述圆筒32与所述法兰1焊接连接。
所述法兰1整体外形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所述法兰1上设有螺栓孔11、方形凸缘12、圆形凸缘13及圆孔14。
所述汽车碰撞吸能盒一端通过所述法兰1的螺栓孔11用螺栓连接固定在汽车纵梁上,所述汽车碰撞吸能盒另一端通过推动轴31的端面311用焊接固定在汽车前防撞梁上。
所述外壳2包括两块“L”形板21,由焊接连接成整体,所述外壳2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凸溃缩槽22、凹溃缩槽23,所述外壳2相邻两侧面上的凸凹溃缩槽位置对应一致,每个侧面上的凹凸溃缩槽个数≥3。
所述推动轴31的端面311呈方形,空腔312、轴段I313和轴段II314呈圆柱形且同轴,所述轴段I(313)的长度≥50mm。
所述挤压块34由三段组成,两端是直径不相等的圆柱形,中间一段是圆锥形,在小直径圆柱面上设有凸起和凹槽,凸起和凹槽的宽度≥5mm,在所述挤压块34中心设一圆柱通孔。
所述推动板35呈圆柱形,其直径与所述挤压块34小圆柱面直径相等,在圆柱面上设有与所述挤压块34的小直径圆柱面上相同的凸起和凹槽。
所述圆筒32由三段组成,两端是直径不相等的圆柱形,中间一段是圆锥形,所述圆筒32小直径圆柱形端内部设有导向凹槽和导向凸起,分别与所述挤压块34和推动板35的凸起和凹槽相配合。
所述法兰1、外壳2、推动轴31、圆筒32、挤压块34和推动板35的材料均为铝合金,所述吸能元件I33和吸能元件II36由泡沫铝组成。
所述挤压块34安装在所述推动轴31的轴段II314上,所述推动板35固定连接在所述推动轴31的轴段II314的末端端面上,所述推动轴31、挤压块34和推动板35安装在所述圆筒32内,所述吸能元件I33充填在所述挤压块34和轴段I313的端面之间的空腔内,所述吸能元件II36充填在所述推动板35和所述法兰1的圆形凸缘13之间的空腔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所述外壳2和吸能装置3内外多重结构吸能的方式提高汽车碰撞吸能盒吸收能量的能力,在较高车速下发生碰撞时也能保证人车安全;在吸能能量相同的情况下,能减小汽车碰撞吸能盒的尺寸,结构更加紧凑,易于布置;充分考虑汽车碰撞吸能盒结构工艺性,采用对称和规则结构,制造和安装方便;本发明采用铝合金材料,减轻了汽车碰撞吸能盒的重量,有利于汽车轻量化和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吸能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法兰,11、螺栓孔,12、方形凸缘,13、圆形凸缘,14、圆孔,2、外壳,21、“L”形板,22、凸溃缩槽,23、凹溃缩槽,3、吸能装置,31、推动轴,311、端面,312、空腔,313、轴段I,314、轴段II,32、圆筒,33、吸能元件I,34、挤压块,35、推动板,36、吸能元件II。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大学,未经西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78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