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身钢板点焊疲劳试样生产现场制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3936.6 | 申请日: | 2015-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1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创;方友震;肖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294 | 代理人: | 张金熹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钢板 点焊 疲劳 试样 生产 现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钢板点焊疲劳试样生产现场制样方法,用于进行车身钢板点焊工艺疲劳性能数据测试的生产现场样品制备。
背景技术
在整车生产中点焊工艺作为重要的联接方式,几乎整个车身均是采用点焊工艺联接而成,在整车CAE分析中,特别是对车身结构分析中,车身钢板焊点的疲劳性能是必要的输入数据,因此获取准确的焊点疲劳性能数据对CAE分析至关重要。疲劳试验对试样不规则变形较敏感,所以制样的标准与否对进行车身钢板焊点疲劳性能试验起关键作用。样品不标准、一致性差会直接影响后续的疲劳试验及结果分析,且实验设备制样往往不能反映实际生产工艺的波动性。为了更契合实际焊接的工艺,采用实际生产用焊接设备并用相同的焊接工艺获得焊点疲劳试样进行试验更能真实反映整车焊点的实际性能参数。目前车间生产用点焊设备多为移动式悬挂点焊机,这种设备在焊接时会产生初始压力且由于本身的活动性大从而导致一定的震动,易影响试样的定位,并且后续焊点附近的不规则热应力变形也无法控制,导致试样不标准并且一致性差,对后续的试验及结果分析产生影响。由于生产现场无有效措施对试样一致性及热应力变形的有效控制,目前暂无针对焊接生产现场的焊点疲劳试样的制样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钢板点焊疲劳试样生产现场制样方法,通过方法制得的试样,解决了由于生产现场悬挂点焊机焊接初始加压及自身活动性大对试样的冲击变形及由于焊接后焊点附近的热应力不规则翘曲导致试样产生不规则变形等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身钢板点焊疲劳试样生产现场制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疲劳试样规格设计相应规格的夹持座,该夹持座具有中空的内部空间,夹持座的上表面设置有焊点定位孔;
2)根据夹持座及试板规格制作上固定块、侧固定块;
3)将上固定块、侧固定块装入夹持座的内部空间,夹持座的上表面设置与上固定块对应的上固定块顶紧螺栓,夹持座的侧面设置与侧固定块对应的侧固定块顶紧螺栓;
4)将试板和添加板装夹进夹具,将上下试板及上下添加板与夹持座端部对齐,固定块位于试板和添加板的上表面,侧固定块位于试板和添加板的侧面;
5)拧紧侧固定块顶紧螺栓使试板保持平齐,拧紧上固定块顶紧螺栓使焊点试样试板及添加板与固定块压实无间隙;
6)将装夹好试板的夹具放置于悬挂电焊钳下呈简支梁状态对准焊点定位孔加压开始焊接,依次焊接好试样两端的添加板;
7)将焊接好的试样放置1-3分钟待试样冷却后拆卸夹具即得成品试样。
所述夹持座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通过螺栓固定在侧固定块两端,用于夹紧侧固定块。
所述夹持座中空部分的宽度大于焊点试样试板宽度与侧固定块宽度之和,以此便于后续试板安装调整。
所述上固定块上的上表面设置有螺栓U型调整槽,便于根据添加板位置和试样长度来随意调整上固定块的放置位置以达到固定作用。
所述侧固定块高度小于夹持座内部高度便于后续调整位置。
本发明具有的积极效果:
1、通过采用实际生产现场用生产设备焊接试样进行试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试样与实际生产件的焊接状态及工艺参数相一致,以此试样试验所得结果进行CAE分析由于与实际点焊工艺吻合度高可以提高分析准确性;
2、试板采用该刚性夹持装置进行装夹,可以避免因为设备震动及其它外力导致的试样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保证了试样从始至终位置关系的稳定,保证了试样的一致性,便于后续试验装夹及结果分析;
3、试样在焊接完成后待其冷却后再进行拆卸保证了试样不会因为焊点附近热应力释放导致试样发生不规则变形,根据试样数量可以选择是否制作多个该类夹具进行装夹焊接,可有效提高制样效率,且制样合格率有了保证。
附图说明
图1为点焊疲劳试样装夹夹具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夹具沿长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夹持座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所示夹持座的端向视图;
图6为上固定块的示意图;
图7为上固定块上的螺栓U型调整槽示意图;
图8为侧固定块结构示意图;
图9为焊点疲劳试样试板装夹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39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