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用冷却器及其换热单元的数量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66843.0 | 申请日: | 2015-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63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潘锁柱;韩伟强;马帅;佘云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003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冷却器 及其 单元 数量 计算方法 | ||
1.一种发动机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被冷却流体进口(1)、冷却液出口(2)、多个换热单元(3)、冷却器壳体(4)、被冷却流体出口(6)和冷却液进口(7);所述冷却器壳体(4)为长方体结构;所述被冷却流体进口(1)和被冷却流体出口(6)分别设置于冷却器壳体(4)左、右两端;所述冷却液出口(2)和冷却液进口(7)设置于冷却器壳体(4)上;
所述换热单元(3)固定设置于冷却器壳体(4)内,为两端开口的中空长板状结构,板面平行于冷却器壳体(4)的上、下表面,一端开口与被冷却流体进口(1)连接,另一端开口与被冷却流体出口(6)连接;
所述换热单元(3)包括换热单元壳体(3a)和多个换热单元翼片(3b);换热单元翼片(3b)为波浪型的长板状,两条长侧边分别固定于换热单元壳体(3a)的上、下板面;所述多个换热单元翼片(3b)规则地、等间距地排布于换热单元壳体(3a)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发动机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口(7)和冷却液出口(2)还通过冷却液旁通管(8)连接,冷却液旁通管(8)上还安装有冷却液旁通阀(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发动机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口(7)和冷却液出口(2)分别设置于冷却器壳体(4)的对角线两端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发动机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口(7)设置于靠近被冷却流体出口(6)的一端,冷却液出口(2)设置于靠近被冷却流体进口(1)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发动机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3)通过分流器(10)与被冷却流体进口(1)连接,通过集流器(11)与被冷却流体出口(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发动机用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翼片(3a)的波浪形由相同半径的半圆弧交替连接组成。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发动机用冷却器的换热单元的数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计算出总换热量q;
式中:为被冷却流体质量流量,Cp为定压比热,T1为目标冷却温度,T2为被冷却流体进口温度,q为总换热量,T为换热温度;
第二步:计算出总换热面积S1;
式中:u为裕度系数,u=1.05-1.18;Δtm为对数平均温差;kx总热传导系数,根据冷却液和被冷却流体的类型取值,水-水、水-蒸汽:3000-5000,机油或液压油-水:400-1000,机油-机油:200-500;
第三步:总换热面积S1除以换热单元(3)与被冷却流体的接触面积S2,得到换热单元(3)的数量n,当n不为整数时直接用收尾法取整数;其中换热单元(3)与被冷却流体的接触面积S2为所有换热单元翼片(3b)表面积与换热单元壳体(3a)内表面积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大学,未经西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6684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