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24792.5 | 申请日: | 2015-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7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詹国彬;黄建明;周心怡;李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洋炭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3/04 | 分类号: | G01F2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王光辉 |
地址: | 2016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铸锭 界面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硅铸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硅铸锭炉的用以测试熔融硅深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光伏产业因全球经济衰退、光伏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美国“双反”、欧盟“反倾销”等因素而步入寒冬期,光伏下游企业毛利率大幅下降,大部分企业面临严重亏损。另一方面,由于太阳能市场行情供大于求,人们对太阳能组件的功率要求越来越高,更多开始关注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为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光伏业界推出了多种高效多晶铸锭技术,如半融高效技术、全融高效技术等。其中半融高效技术以多晶碎片作为籽晶,铸锭得到的硅锭少子寿命较高且稳定,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方式。
定向凝固法铸造晶体硅过程中,坩埚中的硅材料可能存在形式为全部熔融状态、部分熔融部分固态、全部为固态。当硅材料的存在状态是部分熔融部分固态时,在熔融部分和固态部分之间存在固-液界面。在定向凝固法铸造晶体硅工艺中,硅材料由固态加热至熔融状态以及由熔融状态冷凝为固态的过程,是决定晶体均匀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固-液界面的监测非常重要。目前,测量固-液界面普遍采用测量人员插拔石英探棒,通过石英探棒与固态多晶硅的碰撞来判断熔融状态硅溶液的深度。即在石英探棒旁边设置一把钢皮尺,由测量人员对石英探棒的位置在钢皮尺上进行读数,通过对所读数值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得出单位时间内石英探棒与铸锭炉内的固态多晶硅接触的位置的变化值。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测量人员频繁的到铸锭炉的顶部对石英探棒的位置在钢皮尺上进行读数,并时刻关注石英探棒的动向从而及时读取钢皮尺上的数值,不仅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大,而且测量准确度难以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以满足在炉腔的高温及真空环境中,对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进行监控测量。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包括:一探测体,该探测体用于接触该硅铸锭炉中的固态多晶硅;一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该探测体直线运动;一探测器, 当该探测体与该固态多晶硅接触时,该探测器发出一信号;一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与该驱动装置和该探测器连接,用于接收该信号并控制该驱动装置的运动方向。
更进一步地,该探测体为一石英探棒,该石英探棒以与水平面垂直的角度进入该硅铸锭炉。
更进一步地,该驱动装置包括一伺服电机和一滚珠丝杠,该伺服电机驱动该滚珠丝杠,该滚珠丝杠与该探测体连接。
更进一步地,该滚珠丝杠与该探测体通过一连接装置固定。
更进一步地,该探测器为一摩擦探测器,用于探测该连接装置与该探测体之间是否存在一摩擦力。
更进一步地,该处理单元接收到该信号后控制该驱动装置向相反方向运动。
更进一步地,该固液界面测量装置还包括一底座。
更进一步地,该底座与该硅铸锭炉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适用于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本发明的适用于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的其结构合理,实现了在炉腔的高温及真空环境中,对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进行监控测量,保证了对硅铸锭生产工艺的过程控制。
第二、本发明的适用于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通过石英探棒插入的深度能自动获得硅铸锭炉内熔融硅的深度,而无需测量人员频繁的手动操作。
第三、本发明的适用于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配置有人机界面,通过PLC接收来自伺服电机的反馈信号进行计算分析,从而获得熔融硅的深度数值,并将该数值显示在人机界面上,使得操作人员可以直观的看到熔融硅的深度,省去了人工计算分析的步骤,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和精度。
附图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控制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用于硅铸锭炉的固液界面测量装置。然而,应当将本发明理解成并不局限于以下描述的这种实施方式,并且本发明的技术理念可以与其他公知技术或功能与那些公知技术相同的其他技术组合实施。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发明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外”、“内”、“向外”、“向内”、“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洋炭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洋炭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47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