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杏脯的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222783.2 | 申请日: | 2015-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5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蔡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蔡森 |
主分类号: | A23L1/212 | 分类号: | A23L1/212;A23N12/08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李茜 |
地址: | 271600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杏脯 制作方法 | ||
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果脯的制作方法,尤其是一种用于杏脯的制作方法。
二、 背景技术
杏脯作为杏鲜果的再加工产品,由于味道和口感很好被人们广泛地食用,同时也可以消化集中下树的杏鲜果,因此用于杏脯的制作方法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加工方法,在现有的用于杏脯的制作方法中,还没有一种保持杏脯原味的用于杏脯的制作方法。
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杏脯的制作方法,因此保证了杏脯的有效成份和口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步骤是:在温度为65℃-70℃中,进行15h-20h的烘干处理,得到水份含量为45%-50%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并且进行去核处理;对去核处理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在温度为55℃-60℃的中,进行10h-12h的烘干处理,得到水份含量为20%-23%的杏脯。
由于设计了在水份含量为45%-50%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进行去核处理,防止了制作杏脯的杏鲜果的成份流失,因此保证了杏脯的有效成份和口感。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
一、杏鲜果的初选
按照杏鲜果的品种、成熟度和直径大小进行分级处理;
二、杏鲜果的前处理
把不同级别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通过熟制工序进行统色处理,得到黄色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
三、杏鲜果的湿烘干处理
把不同级别并且经过统色处理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在温度为65℃-70℃的一级烘干房中,进行15h-20h的烘干处理,得到水份含量为45%-50%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并且对水份含量为45%-50%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进行去核处理;
四、杏鲜果的干燥烘干处理
把不同级别并且经过湿烘干处理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在温度为55℃-60℃的二级烘干房中,进行10h-12h的烘干处理,得到水份含量为20%-23%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
五、杏鲜果的后处理
把不同级别并且经过干燥烘干处理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经过分色、去残次品和按照直径大小分级的后处理,得到杏果脯。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
一、杏鲜果的初选
对制作杏脯的杏鲜果进行大、中和小三级进行分选,得到原料Ⅰ;
二、杏鲜果的前处理
把不同级别的原料Ⅰ经过统色处理,得到原料Ⅱ;
三、杏鲜果的湿烘干处理
把不同级别的原料Ⅱ,在温度为65℃-70℃中进行15h-20h的烘干处理并且去核处理,得到水份含量为45%-50%的原料Ⅲ;
把不同级别的原料Ⅲ,在温度为55℃-60℃中进行10h-12h的烘干处理并且去核处理,得到水份含量为20%-23%的原料Ⅳ;
五、杏鲜果的后处理
把不同级别的原料Ⅳ,经过分色、去残次品和按照直径大小分级的后处理,得到杏果脯。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
一、杏鲜果的初选
对制作杏脯的杏鲜果进行大、中和小三级进行分选,得到原料Ⅰ;
二、杏鲜果的前处理
把不同级别的原料Ⅰ经过统色处理,得到原料Ⅱ;
三、杏鲜果的湿烘干处理
把不同级别的原料Ⅱ,在温度为66.5℃中进行19.5h的烘干处理并且去核处理,得到水份含量为48.5%的原料Ⅲ;
四、杏鲜果的干燥烘干处理
把不同级别的原料Ⅲ,在温度为58.5℃中进行10h的烘干处理并且去核处理,得到水份含量为22%的原料Ⅳ;
五、杏鲜果的后处理
把不同级别的原料Ⅳ,经过分色、去残次品和按照直径大小分级的后处理,得到杏果脯。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水份含量为45%-50%的制作杏脯的杏鲜果进行去核处理为重要技术特征,在用于杏脯的制作方法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其步骤是:
一、杏鲜果的初选
按照杏鲜果的品种、成熟度和直径大小进行分级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对制作杏脯的杏鲜果进行大、中和小三级进行分选,得到原料Ⅰ;
二、杏鲜果的前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蔡森,未经蔡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27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