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的结构油脂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20956.7 | 申请日: | 2015-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05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5 |
发明(设计)人: | 汪志明;李翔宇;陆姝欢;周强;肖敏;易德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7/64 | 分类号: | C12P7/64;C11C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飞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油脂 丙二醇 不饱和脂肪酸 棕榈酸 缩水甘油 食用安全性 甘油三酯 制备 | ||
一种含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的结构油脂,所述结构油脂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不低于90%,3‑氯‑1,2‑丙二醇与缩水甘油的总含量不高于1.8mg/kg,且3‑氯‑1,2‑丙二醇的含量不高于1.2mg/kg。本发明的含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的结构油脂,其3‑氯‑1,2‑丙二醇的含量较低,且3‑氯‑1,2‑丙二醇与缩水甘油的总含量处于也较低,因此食用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结构油脂,尤其是一种含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的结构油脂。本发明更进一步的涉及上述含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的结构油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甘油三酯为人类摄取的主要油脂组成,现代营养学已经证实,人体在消化甘油三酯的过程中,会优先水解Sn-1,3位上的脂肪酸,形成Sn-2单甘酯与大量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在体内会出现两种反应:1、被自身吸收;2、与体内其他物质反应后被排出。与游离不饱和脂肪酸相比,游离饱和脂肪酸吸收速率慢,更容易与钙发生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皂钙,进而被排出体外。因此,相对于产生游离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三酯更利于人体的吸收。母乳中,98%左右的脂肪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其中棕榈酸(C16:0,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约占20-25%,油酸(C18: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占30-38%。大部分的棕榈酸分布在甘油三酯的Sn-2位,而油酸则主要分布在Sn-1和Sn-3位上。目前,市场上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与母乳的成分含量比较接近,但是,大量的人体试验和动物实验都已证实,母乳脂肪的吸收优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母乳中这种独特的甘油三酯结构。针对某些肠胃功能虚弱的人群,可模拟母乳中这种独特的甘油三酯结构,制作特殊膳食减轻其肠胃负担,同时保证足够营养。
受到母乳中这种独特的甘油三酯结构的启发,目前已经有部分厂商利用对天然油脂的改性来生产模拟母乳的结构油脂,并将其添加到婴幼儿奶粉及特殊膳食中,这不但可以提高人体对脂肪和钙的吸收效率,还能降低粪便的硬度,减少便秘和肠梗阻的发生概率。这种结构油脂的特点在于:Sn-2位上的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1,3位上的脂肪酸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 UFA)。
缩水甘油(酯)、氯丙醇(酯)是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关注的一类污染物,其中氯丙醇(酯)可由缩水甘油(酯)转化。这两种污染物具有遗传毒性和肾脏毒性,是可能的致癌物。2009年日本花王公司停止Econa系列油脂产品的销售,就是因为缩水甘油(酯)及氯丙醇(酯)的含量过高问题。
1-氯-1,2-丙二醇已经被鉴定为完全精制的脂肪和油中的加工诱导的次要组分。它们主要是在脱臭步骤中形成的。至少显示出形成两种异构体,即2-氯-1,2-丙二醇和3-氯-1,2-丙二醇,且后者是主要的异构体。所有完全精制的脂肪和油均含有3-氯-1,2-丙二醇。虽然尚未完全理解它的确切形成过程,但是已经观察到加工温度、特别是蒸汽脱臭加工具有很大影响:温度越高,植物油中发现的3-氯-1,2-丙二醇的量越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食用安全性高的含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的结构油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步骤简单,且能适应大规模工业生产要求的上述含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的结构油脂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含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的结构油脂,所述结构油脂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不低于90%,3-氯-1,2-丙二醇与缩水甘油的总含量不高于1.8mg/kg,且3-氯-1,2-丙二醇的含量不高于1.2mg/kg。
进一步的,本发明的含1,3-二不饱和脂肪酸-2-棕榈酸的结构油脂,3-氯-1,2-丙二醇与缩水甘油的总含量不高于0.5mg/kg,且3-氯-1,2-丙二醇的含量不高于0.4mg/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209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