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泡沫驱油产出气在线检测装置及工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19563.4 | 申请日: | 2015-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27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琪;赵继勇;高春宁;李兆国;胡建国;陈辉;商永滨;孟浩;曲本全;张康;王靖华;陈杰;李言;冯白羽;庞岁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赵囡囡;张永明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泡沫 驱油产 出气 在线 检测 装置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泡沫驱油产出气在线检测装置及工艺方法,属于采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空气泡沫驱油技术是要用压风机通过注入井向油层注入一定量的空气,由于地层中存在天然裂缝、层理及压裂形成的垂直裂缝容易发生气窜;或者,由于长期注入水沿大孔道流动进一步冲刷了地层,加大了非均质性,容易发生气窜;这些不利因素会导致注入气过早从油井产出;由于空气中含有一定量氧气,所以氧气从油井产出后容易对采油设备发生严重的腐蚀,尤其是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量后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作业期间要定期监测对应生产井的日产气量和组分含量的变化情况,一经发现氧气组分出现,应加强产出气组分监测的密度。当生产井出现氧气接近临界值时,应果断采取关井等措施。
当从油井套管气中检测到含有氧气时执行以下检测制度,目前是用便携式监测仪,定期不定期在油井套管监测氧气浓度;一旦发现有氧气产出,根据氧气浓度不同,以不同的检测周期进行检测。
例如:
1、当氧气浓度在1%~3%时,现场每2小时监测一次氧气浓度。
2、当氧气浓度在3%~5%时,现场每1小时监测一次氧气浓度。
3、当氧气浓度达到5%时,注入井柳74-60停注,4口油井关井。
由于试验区油井数量多,又是山区,劳动量太大,导致测试工作不能正常进行;除此之外,由于测试人员经常更换,不同的人对仪器熟练程度不同,造成测试结果的差异,这些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所以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泡沫驱油产出气在线检测装置及工艺方法。
一种空气泡沫驱油产出气在线检测装置,防爆电源1连接流量控制器4、电磁控制阀5、O2、CO、CO2和可燃气检测变送器10、GPRS网络装置12和所有管路保温加热装置提供电源;井口套管气通过引气管引入流量控制器4,流量控制器4的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电磁控制阀5,电磁控制阀5的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缓冲罐6,缓冲罐6底部连接电磁阀8,缓冲罐6上部管子连接气体过滤器9,气体过滤器9的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O2、CO、CO2和可燃气检测变送器10,O2、CO、CO2和可燃气检测变送器10连接数据采集器11,数据采集器11将测试数据采集并传到GPRS网络装置12并发射到监控室的计算机软件装置7。
一种空气泡沫驱油产出气在线检测工艺方法,含有以下步骤;
通过防爆电源1给流量控制器4、电磁控制阀5、O2、CO、CO2和可燃气检测变送器10、GPRS网络装置12、所有管路保温加热装置提供电源;当井口套管气通过引气管引入流量控制器4,流量控制器4通过内部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控制合理流量和气体压力,当流量、压力满足设置值时,气体通过管路和电磁控制阀5将气体引入缓冲罐6,缓冲罐6中设计有气液分离器,当缓冲罐6中有积液,并达到一定量时,缓冲罐6底部电磁阀8会自动打开将液体排出,缓冲罐6顶部气体将通过缓冲罐6上部管子引入气体过滤器9对气体进一步过滤,过滤后气体被引入O2、CO、CO2和可燃气检测变送器10进行检测,其中可燃气体检测器对施工现场环境大气中的可燃气体进行实时检测,监测信号通过数据采集器11将测试数据采集并传到GPRS网络装置12并发射到监控室的计算机软件装置7,再通过计算机软件装置7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报告处理,如果检测数据超出报警值,计算机软件装置7会发出警报信号,同时通过检测设备故障报警将维修指令发给现场人员进行配合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195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