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顶置式原位红外分析系统的应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205201.X | 申请日: | 2015-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71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 发明(设计)人: | 唐晓龙;赵顺征;易红宏;高凤雨;于庆君;周远松;王建根;李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3504 | 分类号: | G01N21/3504;G01N21/3563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1 | 代理人: | 皋吉甫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顶置式 原位 红外 分析 系统 应用 方法 | ||
1.一种顶置式原位红外分析系统的应用方法,所述的顶置式原位红外分析系统是由:金属壳体(1-1)、反光镜(1-2)、入光孔(1-3)、出光孔(1-4)、透光孔(1-5)、反应管(2)、红外窗片(3)、密封塞(4)、出气管(5)、进气口(6)、加热丝(7-1)、热电偶(7-2)、高压电极(8-1)、低压电极(8-2)、微波金属壳(9-1)、微波发生器(9-2)、波导管(9-3)构成;其特征在于:金属壳体(1-1)内设置反光镜(1-2),金属壳体(1-1)一侧设置入光孔(1-3),另一侧设置出光孔(1-4),金属壳体(1-1)上表面对应反光镜(1-2)设置透光孔(1-5),金属壳体(1-1)的透光孔(1-5)上方竖直设置反应管(2),反应管(2)内底部设置红外窗片(3),反应管(2)的管壁上方设置进气口(6),反应管(2)上方的管口内设置密封塞(4),密封塞(4)的中心孔内设置出气管(5);所述的反应管(2)采用玻璃、石英或不锈钢材质其中的一种;所述的红外窗片(3)采用溴化钾、氟化钙或硫化锌其中的一种;所述的出气管(5)采用玻璃、石英、铜或不锈钢材质其中的一种;
取下密封塞(4)和出气管(5),样品催化剂(10)填装于反应管(2)底部,与红外窗片(3)接触,盖上密封塞(4),同时将出气管(5)的下管口插入样品催化剂(10)内,出气管(5)的上管口连接检测分析仪,金属壳体(1-1)的出光孔(1-4)处连接光谱采集分析仪,气体经由进气口(6)进入反应管(2),穿过样品催化剂(10)床层,在外场或无外场条件下,气体与样品催化剂(10)发生反应,反应后的气体经出气管(5)进入检测分析仪;红外光(11)由入光孔(1-3)射向反光镜(1-2),在反光镜(1-2)表面反射后通过红外窗片(3)进入样品催化剂(10)内部,经过多次反射、折射、散射及吸收后返回反光镜(1-2)表面,形成漫反射红外光(12),在反光镜(1-2)表面反射后由出光孔(1-4)射向光谱采集分析仪,光谱采集模式为漫反射模式;操作完成后,取下反应管(2),对各部件清洗后保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置式原位红外分析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样品催化剂(10)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活性时,反应管(2)的外周设置加热丝(7-1),密封塞(4)的中心孔一侧的孔内设置热电偶(7-2);调整加热丝(7-1)使样品催化剂(10)与设定的温度相对应,热电偶(7-2)对样品催化剂(10)的温度进行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置式原位红外分析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样品催化剂(10)在等离子体外场影响下的反应活性时,反应管(2)的外周设置高压电极(8-1),出气管(5)采用空心铜管作为低压电极(8-2);高压电极(8-1)与低压电极(8-2)通过介质阻挡放电在样品催化剂(10)区域产生等离子体外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置式原位红外分析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检测样品催化剂(10)在微波外场影响下的反应活性时,金属壳体(1-1)上方的反应管(2)外设置微波金属壳(9-1),进气口(6)和出气管(5)的管口设置在微波金属壳(9-1)外,微波金属壳(9-1)的外壁上方与微波发生器(9-2)之间设置波导管(9-3);微波发生器(9-2)产生的微波经波导管(9-3)传递至微波金属壳(9-1),微波金属壳(9-1)内构成微波外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置式原位红外分析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为含气态污染物的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置式原位红外分析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样品催化剂(10)为用于气态污染物处理的固体样品催化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顶置式原位红外分析系统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场为等离子体外场或微波外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0520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测定小麦粉溶剂保持率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