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寒冷地区河岸缓冲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86513.0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17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张鸿龄;马国峰;孙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赵越 |
地址: | 11004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构建 农业 污染 寒冷 地区 河岸 缓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与环境保护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寒冷地区河岸缓冲带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迅猛发展,水生态系统受到了严峻考验。水体污染一般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两类,点源污染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与城市生活中通过集中排污等途径所产生的污染物,这种污染源相对较集中,排污途径明确。非点源污染是指在降水、融冰雪和灌溉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地表径流,经过淋溶和冲刷作用,携带自然或人为污染物质最终汇入受纳水体中所引起的水体污染。随着近年来对水体污染治理工作的大力开展,点源污染已经得到了有效管控,面源污染日渐成为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污染最主要的贡献源。
河岸缓冲带是介于河流与陆地之间的生态过渡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防治面源污染、截污滞污、营造河岸景观等生态功能。河岸植物群落作为河岸缓冲带的主体,对阻控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河岸带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所带来的水体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合理构建河岸植被缓冲带,通过河岸带植被群落的截留、吸收、吸附和阻滞作用有效阻控地表径流、地下渗流、废水排放及融雪径流中污染物进入河流系统。
经过对现有技术检索发现,中国专利CN201310167982.9公开了一种水库区污染拦截生态系统,通过建立库岸沼气工程、经济林带、截洪工程,消落区牧草带、库区淡水鱼等拦截系统进行面源污染阻控;中国专利CN201110261936.6公开了一种构建阻控面源污染的近河岸自然植物群落的方法,由各种耐湿、中生乔、灌、草植物复合混交种植而成,通过合理的植物空间布局及植物配置方法有效起到阻控面源污染的作用;中国专利CN201010297597.2公开了一种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在湖滨带种植湿生木本植物构建湿地植物群落,湿生木本植物主要包括湿生乔木柳树、水杉、中山杉、池杉、竹子和湿生灌木滇鼠刺和杞柳;中国专利CN200610161264.0公开了一种高效快速去除面源污染的生态岸坡构建方法,沿河堤岸坡至河道水体之间构建三级滤床系统,按阶梯式方式布置,滤床底部装填砾石、陶粒、沸石等填料,表层种植植物,每级滤床布设布水系统,达到去除面源污染的目的。
这些专利有从工程技术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生态护坡或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达到去除农业面源污染的,也有通过构建湿地或近河岸植物群落来进行湖/岸修复的。然而,这些技术措施要么工程量大、实施复杂,造价高昂,要么种植植被都适宜于气候较温暖地带,并未考虑到北方寒冷地区融雪径流所造成的水体污染现象。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及面源污染特征,在河岸缓冲带构建中将河岸植被的截留转化作用与化学吸附阻控作用有效结合起来,提供一种有效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寒冷地区河岸缓冲带构建方法。在进一步检索中,尚未发现与本发明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寒冷地区河岸缓冲带的方法,本发明针对北方寒冷地区植被生长习性及农业面源污染特征,提供一种既能够有效阻控夏季农田降雨径流/渗流中污染物,同时又能够在冬季植被休眠期有效阻控融雪径流/渗流中污染物的河岸缓冲带构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寒冷地区河岸缓冲带的方法,将河岸缓冲带分为靠近农田缓坡区、中间生态阻隔区和靠近河道植被区三部分。
农田与河岸带相连接的部分修筑成坡体宽度为2-3米,倾斜角小于30°的靠近农田缓坡区。种植植被为灌木刺槐,行距1.2米,株距1.5米,与坡体自然生长的杂草组成灌草阻隔带。
在靠近农田缓坡区下方设置3-5米宽的生态阻隔区,该阻隔区由植被种植带和生物炭吸附带组成。所述中间生态阻隔区中植被种植模式为乔/灌/草组合模式。种植乔木为枫杨,灌木为杞柳与紫穗槐。乔木种植行距为2米,株距为2米;灌木种植行距为1米,株距为1米,杞柳与紫穗槐进行混植;乔木与灌木下方播撒耐寒的草本植物二月兰和三叶草。
在中间生态阻隔区中设置两条生物炭吸附带,两条吸附带间隔1-2米,分别位于两排乔木中间。所述生物炭吸附带的构建方法为:沿平行河岸方向挖置深0.5米、宽0.2米的沟渠,下层铺垫10cm厚生物炭,压实后上面覆盖20cm厚小粒径砾石层,砾石层上覆盖20cm厚表土层,压实后吸附带高度低于两边河岸带2-3cm。压实后土壤上等比例播撒二月兰与三叶草草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大学,未经沈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865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净水网
- 下一篇:一种强化污水脱氮除磷效率同时产电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