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箭发射平台的8支点调平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78235.4 | 申请日: | 2015-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67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巧;胡小伟;蔡旭东;卢卫建;贾学军;贾延奎;吴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41F3/04 | 分类号: | F41F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左明坤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箭 发射 平台 支点 平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身管发射子弹或导弹的发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火箭的发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火箭发射平台大多与车辆集成在一起,而且平台大多采用4个支点调平、4~6个支点支撑。平台调平多采用液压控制或电动控制支点处的支腿进行调平,支腿上设置到位开关或角度传感器,这样的调平系统结构复杂,对调平控制系统的要求也较高。例如,公告号为CN101017074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自动调平系统,采用电解液传感器的高灵敏度、高调节精度把平台的不平信号送入自动调平系统的控制部分,使平台与水平面的角位移量转换为可利用的被认知的电压量来进入电液伺服系统,通过电液伺服阀阀芯去相应地控制伺服液压缸,由液压—机械传动机构的传递进行平台基准水平面的调整,使发射平台自动的调整达到水平,调平速度快。但是,该自动调平系统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传动机构和发射平台集成在一起,还连接有传感器、伺服系统等控制部件,使得整个调平系统结构繁荣复杂;其次,火箭发射平台是大型支撑结构,多支点停放,结构静不定受力情况复杂,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调平;再次,该调平系统是对平台整体进行调整,而不能对平台上受力情况不同的各个支点分别进行调平,因而调平精度不够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火箭发射平台的8支点调平方法,该方法为手动调节支腿伸缩的机械操作,无需液压电控,简化了调平系统结构,操作简便,解决了火箭发射平台这种大型支撑结构多支点停放、结构静不定受力分析复杂、实际操作中很难调平问题。同时,本方法针对不同受力支点分别进行调整,大大提高了调平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火箭发射平台的8支点调平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动力学仿真、平台结构仿真计算分析发射平台在上装产品水平停放、举升、垂向瞬间冲击等三个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确定所述平台在不同工况下受力最大的6个支点,即第一后支点、第二后支点、第一中支点、第二中支点、第一前支点、第二前支点,同时确定所述水平停放工况下用于辅助所述产品水平放置的第一辅助支点、第二辅助支点,上述8个支点两两分为一组从后到前分布在所述平台的轴向上,每组的两个支点均关于所述平台的轴线对称,上述8个支点处分别安装1个用于调节所述支点高度的可手动旋转伸缩的调平支腿;
2)以所述第一后支点作为调平基准点,预先按照所述平台基准面高度H设定8个所述支腿的初始伸出量均为C,通过测量高差的仪器分别测量上述8个支点的地面高度值,并计算另外7个支点与所述基准点之间的高度差,所述高度差即为相应所述支腿的总伸长量,将所述总伸长量换算为所述支腿的旋转圈数,再根据动力学仿真、平台结构仿真以及相应支点的位置,计算除所述基准点之外的7个支点的调平精度;
3)通过升降车辆将所述平台抬起,确保8个所述支点均为悬空自由状态,根据所述旋转圈数,按照以下顺序依次调节7个所述支腿的收缩或伸长直至满足所述调平精度的要求:
①所述第二后支点以所述基准点为基准横向调平,即沿与所述平台的轴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调平;
②所述第一中支点、第二中支点以所述基准点为基准纵向调平,即沿所述平台的轴向调平;
③所述第一前支点、第二前支点以所述基准点为基准纵向调平,即沿所述平台的轴向调平;
④所述第一辅助支点、第二辅助支点以所述基准点为基准纵向调平,即沿所述平台的轴向调平。
4)通过升降车辆将所述平台下降,确保各支腿均落地,支点调平完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支腿包括置于场坪上的底板,球头螺杆球头朝下装设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球头一部分嵌入所述底板内,所述球头螺杆的上端套设有螺纹套筒,所述球头螺杆末端处设有通孔操作孔,拨动件伸入所述操作孔内即可旋转所述球头螺杆,使所述球头螺杆在所述螺纹套筒内伸缩,所述螺纹套筒同轴套设在固定安装在所述平台下方的外筒内,所述外筒外壁上设置有2个垂直于场坪地面的标尺,下压板将所述球头固定在所述底板内,上压板固定在所述外筒的底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782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折叠式碳纤维复合材料盾牌
- 下一篇:一种高位收水冷却塔集水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