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除从动轮轴向间隙的精密限位装置及其装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67421.8 | 申请日: | 2015-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25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16C13/00 | 分类号: | F16C13/00 |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32230 | 代理人: | 栗仲平 | 
| 地址: | 21004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消除 动轮 轴向 间隙 精密 限位 装置 及其 装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动轮轴向限位装置,其突出特点是可消除从动轮轴向间隙,且支撑座两侧轴孔加工容易,同心度容易保证,适用于需要限制从动轮轴向间隙的精密机电系统。本发明还涉及这种精密限位装置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普通常规的从动轮轴向限位装置如图1所示,支撑座1,从动轮轴2,隔圈3,从动轮4,滚动轴承5,轴用挡圈6。支撑座1的双臂内侧宽度理论上应等于两个隔圈3的宽度加上两处滚动轴承5的外侧宽度;但实际上,由于零件加工误差和测量误差的存在,当装配时总是发现要么轴向尺寸存在空隙,从动轮能轴向窜动,这对需要限制轴向窜动的精密传动机构是不允许的;要么轴向尺寸太紧,需磨削掉一点隔圈3的宽度后才能装配,这增加了装配的工时。
对于以上两种情况,不管是装配时发现轴向尺寸存在空隙或轴向尺寸太紧,只要是希望轴向没有间隙的从动轮机构,通常的办法是通过测量确定隔圈的宽度,重新加工一个适合的隔圈,如遇到附近没有车床,或虽有车床而没有车工师傅操作,那装配工作就要停顿;再如要装配的从动轮组数量比较多,那每一个都要这样配着装,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再如要到客户现场更换从动轮,新旧两个从动轮肯定宽度不完全一致,存在加工误差,随之而来隔圈也要更换,而客户现场一般是没有车床的,那更换工作就不能顺利完成。这种要完全依靠零件尺寸来保证的设计在生产和维护中往往带来诸多不便和麻烦,不利于多快好省地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装置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在装配时消除从动轮轴向间隙的精密限位装置,能降低零件的局部加工精度要求,提高了生产率,使得从动轮组的装配效率也大大提高,不需要挑选零件来配凑尺寸链。本发明还将提供这种精密限位装置的装配方法。
完成上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在装配时消除从动轮轴向间隙的精密限位装置,从动轮轴通过从动轮内孔中的两个滚动轴承,安装在支撑座的双臂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轴的一端,设有台肩(或称为台阶);该从动轮轴的另一端,设有C形隔圈和抱箍,所述的C形隔圈套在从动轮轴上,抱箍套在C形隔圈的外圆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有以下优化方案:
1、支撑座双臂上两个装配的孔径大于轴承的内孔;这样更有利于机械加工,有利于达到精度要求。
2、所述支撑座双臂上的两个装配孔的孔径一大一小:其中从动轮轴设有台肩一端的装配孔为大孔,其孔径与从动轮轴台肩的外径相配合;另一个装配孔为小孔,其孔径与C形隔圈的外径相配合。
即,本发明的从动轮轴上加工一台肩,起隔圈的作用,隔圈与从动轮轴一体,这样既省去一种零件的加工,又减少装配一个零件。支撑座的双臂通孔直径更大,有利于支撑座装夹后两孔一次镗削完成加工,也有利于达到更高的精度要求。
3、所述的C形隔圈有一条切开的缺口,以利于抱箍将其与从动轮轴抱紧成为一体。
4、所述抱箍的侧面设有两个圆孔,所述支撑座的侧面设有两个螺孔,使用螺钉穿过此圆孔,拧入支撑座侧面的螺孔,使得抱箍和支撑座连接在一起,最终从动轮轴不能转动,保证从动轮的转动是通过滚动轴承来实现。
完成本申请第二个发明任务的技术方案是:上述可在装配时消除从动轮轴向间隙的精密限位装置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⑴.所述的从动轮轴穿过支撑座的一侧孔,再穿过从动轮的两个滚动轴承孔,再穿过支撑座的另一侧孔;
⑵.在所述从动轮轴的另一端,套上C形隔圈;
在所述C形隔圈的外圆上,安装抱箍,并将抱箍拧紧。
⑶.所述的滚动轴承包括轴承内圈、轴承外圈和轴承滚动体,两个滚动轴承分别设在从动轮的内孔两侧,
装配完成后,其中的一个滚动轴承通过位于从动轮轴上的台肩形成轴承内圈的轴向限位,另一个滚动轴承通过C形隔圈形成轴承内圈的轴向限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674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