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电能接收端和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42175.0 | 申请日: | 2015-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1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望;余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矽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2M3/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谐振 接触 供电 装置 电能 接收 控制 方法 | ||
公开了一种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电能接收端和控制方法。通过控制所述连接在接收侧谐振电路与负载之间的功率变换器,可以调节接收侧谐振电路输出的高频交流电的电流强度参量,使得第一电流强度参量(流过发射线圈的电流峰值或有效值)与第二电流强度参量(流过接收线圈的电流峰值或有效值)保持预定关系,使得等效负载阻抗获得调节,进而使得系统可以工作在效率最优模式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电能接收端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非接触供电技术基于其方便实用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领域,尤其是小功率电子产品行业如移动电话、MP3播放器、数码照相机、便携式电脑等。现有技术的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通常包含有一个由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L2构成的谐振与磁耦合电路,发射线圈L1与电能发射端的其它元件构成发射侧谐振电路,接收线圈L2与电能接收端的其它元件构成接收侧谐振电路。通过将发射侧谐振电路和接收侧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设置为相同,可以使得发射侧谐振电路谐振时,通过电磁场与发射侧谐振电路耦合的接收侧谐振电路也发生谐振,由此实现以非接触的方式传输电能。该谐振频率被称为自感谐振频率。
然而,由于负载在供电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目前缺乏手段始终保持较高的系统效率而不受负载变化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电能接收端和控制方法,通过调节接收侧谐振回路的电流强度参量来调整接收侧的输出电压,从而调整等效负载阻抗,使系统工作在效率最优模式下。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谐振型非接触供电装置,包括:
电能发射端,包括:
交流电生成电路,用于生成具有第一电流强度参量的交流电;
发射侧谐振电路,包括发射线圈,用于接收所述交流电发射电能;
发射侧控制电路,用于获取并以无线方式发送表征所述第一电流强度参量的第一信号以及与所述发射侧谐振电路耦合的电能接收端的数量;
至少一个电能接收端,包括:
接收侧谐振电路,包括接收线圈,所述接收线圈与所述发射线圈分离地以非接触方式耦合,所述接收侧谐振电路用于从所述发射线圈接收电能;
整流电路,与所述接收侧谐振电路连接;
功率变换器,与所述整流电路连接;
接收侧控制电路,用于调节所述功率变换器以保持第二电流强度参量为所述第一电流强度参量的m倍;
其中,所述第二电流强度参量为流过所述接收线圈的交流电的电流强度参量,Rs为所述发射线圈的线圈等效电阻,Rd为所述接收线圈的线圈等效电阻,n为所述电能接收端的数量,所述电流强度参量为电流峰值或有效值。
优选地,所述发射侧控制电路包括:
第一电流强度参量检测电路,用于检测获取所述第一信号;
数量检测电路,用于检测与所述发射侧谐振电路耦合的电能接收端的数量;
第一无线通信电路,用于以无线方式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电能接收端的数量。
优选地,所述接收侧控制电路包括:
第二无线通信电路,用于以无线方式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电能接收端的数量;
信号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一信号转换为第三信号,所述第三信号表征所述第一信号与m的乘积;
第二电流强度参量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流过所述接收线圈的电流获取表征所述第二电流强度参量的第二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矽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矽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42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