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选择性富集分离电镀废水中Cu(II)和Cr(VI)的串联吸附柱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41676.7 | 申请日: | 2015-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7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2 |
| 发明(设计)人: | 谢汝桢;蒋文举;张永丽;陈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C02F1/28;B01J20/20 |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黄幼陵;郭萍 |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选择性 富集 分离 电镀 水中 cu ii cr vi 串联 吸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镀废水处理和重金属回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选择性富集分离水样中二价铜离子和六价铬离子的串联吸附柱。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废水排放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我国电镀行业年排放废水量超过40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以上。因镀件功能要求、电镀工艺条件不同等原因,电镀废水的水质复杂,但电镀废水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以铬、铜、镍为主的重金属离子,以及酸、碱类物质等,这些重金属污染物具有很大的毒性,存在致癌、致突变的危险,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效率去除和回收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设备和方法,一直是电镀废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现有电镀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膜分离法、生物法以及吸附法等,其中,吸附法具有处理效率高、吸附剂可重复再生使用、二次污染小和操作灵活度大等特点,是一种有效的去除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方法。采用吸附法去除重金属离子时,多直接向废水中直接投加粉末状的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以填充活性炭填料的吸附柱对重金属离子进行吸附处理。现有的吸附柱往往是以单一品种的活性炭作为柱填料,此类吸附柱只能无选择性地同时吸附电镀废水中的各种金属离子,存在着无法直接回收有价值重金属离子的不足,若要实现各种重金属离子的分类回收,则必须增加额外的操作工序对吸附在吸附柱上的各种重金属离子进行分离,但增加操作工序直接导致操作复杂和成本过高,而且不利于回收重金属离子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外,现有吸附柱的柱填料往往以煤基活性炭为主,该类柱填料的价格昂贵,因而柱填料吸附达饱和后需要反复再生使用,但再生柱填料的操作复杂,再生费用高昂,并且再生时无法实现对吸附的混合重金属离子进行分离,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现有活性炭吸附柱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因此,开发出成本低廉、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能在处理电镀废水的同时实现重金属离子的分离、富集的吸附柱,对于电镀废水的处理和重金属离子的回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选择性富集分离电镀废水中Cu(II)和Cr(VI)的串联吸附柱,以实现对电镀废水中的Cu(II)和Cr(VI)进行选择性吸附,降低分离、富集Cu(II)和Cr(VI)的成本。
本发明所述选择性富集分离电镀废水中Cu(II)和Cr(VI)的串联吸附柱,包括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所述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的外壳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的外壳中装有柱填料,第一吸附柱外壳上设置的出水口通过管件与第二吸附柱外壳上设置进水口相连,所述管件上设置有控制阀;
第一吸附柱外壳中的柱填料为硝酸改性的核桃壳基颗粒活性炭,硝酸改性的核桃壳基颗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为:将核桃壳基活性炭与浓度为1~9mol/L的硝酸混合,在60~80℃搅拌至干燥,然后用水洗涤至洗出液的pH值恒定后干燥、过筛,浓度为1~9mol/L的硝酸的用量为:每1kg核桃壳基活性炭加入5~15L所述硝酸;
第二吸附柱外壳中的柱填料为钛精矿改性的核桃壳基颗粒活性炭,钛精矿改性的核桃壳基颗粒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为:将核桃壳颗粒与钛精矿粉末混合均匀,然后将其与浓度为10~60wt.%的磷酸混合,烘干后在氮气保护下加热至400~600℃并在该温度保温30~90min,再用水洗涤至洗出液的pH值恒定后干燥、过筛,每1kg核桃壳颗粒加入1~3L所述磷酸。
上述串联吸附柱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的柱填料下方设置有第一玻璃纤维层,所述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的柱填料上方设置有第二玻璃纤维层。
上述串联吸附柱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外壳上设置的进水口位于第二玻璃纤维层的上方,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外壳上设置的出水口位于第一玻璃纤维层的下方;或者,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外壳上设置的进水口位于第一玻璃纤维层的下方,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外壳上设置的出水口位于第二玻璃纤维层的上方。
上述串联吸附柱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外壳中设置有与所述进水口相通的布水器,以利于进水在柱填料中均匀分布,提高柱填料的利用率。
上述串联吸附柱的技术方案中,连接第一吸附柱和第二吸附柱的管件上设置有取样口,以方便监测第一吸附柱出水的水质情况。
上述串联吸附柱的技术方案中,制备钛精矿改性的核桃壳基颗粒活性炭时,钛精矿粉添加的量为核桃壳颗粒质量的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416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型双级旋转净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软化水碳钢专用缓蚀剂及其使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