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排乘员气囊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131324.3 | 申请日: | 2015-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0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 发明(设计)人: | 晏小龙;张哲;刘孝文;张强;陶玮;李利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231 | 分类号: | B60R21/231;B60R21/233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吕伴 |
| 地址: | 20120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排 乘员 气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气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积较小的前排乘员气囊。
背景技术
参见图1和图2,图中给出了一种现有的前排乘员气囊10,该气囊10由盖封装在仪表台40的内部。气囊10由气袋中间裁片11以及气袋左、右侧裁片12、13缝制而成,具体地缝制过程为:将气袋中间裁片11的前、后边缘对缝缝合,再将气袋中间裁片11的左、右边缘分别与气袋左、右侧裁片12、13的周缘对缝缝合,形成前排乘员气囊10。气囊10在充气膨胀后呈一类三棱柱状结构,并位于前排乘员20、前挡风玻璃30以及仪表台40之间,气囊10的前侧面14与前排乘员20接触,起到保护前排乘员20的作用,气囊10的上侧面15与前挡风玻璃30接触,气囊10的后侧面16与仪表台40接触。气囊10的右侧面17即为气袋右侧裁片12上开设有一放气孔18,气囊10的后侧面16上开设有一充气孔(图中未示出),该充气孔通过导气管与气体发生器连接。
由于前排乘员座椅距离仪表台的距离较远,前排乘员气囊的体积一般都较大,需要体积更大的气体发生器进行充气。目前的气体发生器多为饼状结构,大充气量的气体发生器直径和高度会更大。这样就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布置气囊。有些车型由于仪表台内部空间较小,无法布置太大的气囊。尤其是气囊的宽度方向,受仪表台造型影响,很多时候需要将气囊设计得比较小。
为了减少气囊本身的体积,人们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96546.2,公开号为CN1751917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气囊,该气囊由呈左右布置的左半侧气囊和右半侧气囊通过连通部连接而成。又例如,专利申请号为200910052156.3,公开号为CN10155975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副驾驶侧安全气囊的气袋,该气袋由呈上下布置的上、下气袋通过通气孔连接而成。以上所介绍的两种气袋均是采用多个气室外部相连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气囊的体积,但专利CN1751917A的设计存在气袋与乘员头部接触的部位无支撑,导致头部保护效果差的问题,专利CN101559752A的设计存在气袋与内饰接触变少,气袋容易不稳定的问题。
另外,驾驶员气囊和前排乘员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多为不同,由于前排乘员气囊的体积比驾驶员气囊的体积更大,使得前排乘员气囊所采用的气体发生器比驾驶员气囊所采用的气体发生器更大,因而驾驶员气囊所采用的气体发生器是无应用在前排乘员气囊上的,使得气囊通用性低。
为此,申请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的前排乘员气囊存在体积大、通用性低的问题,现提供一种通用性高、体积较小、满足保护乘员的要求、不需要大容量的气体发生器的前排乘员气囊。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前排乘员气囊,该气囊具有放气孔和与气体发生器连接的充气孔,该气囊充气膨胀后形成一呈三棱柱状结构且其前侧面、上侧面、后侧面分别与前排乘员、前挡风玻璃、仪表台之间形成接触,所述气囊内具有一贯通所述气囊中至少两个侧面的内腔。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中,所述气囊由气袋中间裁片、气袋左侧裁片、气袋右侧裁片以及内腔裁片构成,所述气袋中间裁片的前边缘与后边缘对缝缝合,所述气袋左、右侧裁片的周缘分别与气袋中间裁片的左、右边缘对缝缝合,所述内腔裁片缝合在所述气囊内以形成所述内腔。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腔裁片大致呈矩形状,所述内腔裁片的上边缘与下边缘对缝缝合后在其内部形成所述内腔,在所述气袋中间裁片朝向前排乘员以及朝向仪表台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内腔通孔和第二内腔通孔,所述内腔裁片的左、右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内腔通孔的周缘、第二内腔通孔的周缘对缝缝合,使得所述内腔贯通气囊的前侧面和后侧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内腔裁片大致呈矩形状,所述内腔裁片的左边缘与右边缘对缝缝合后在其内部形成所述内腔,在所述气袋中间裁片朝向前挡风玻璃以及朝向仪表台的位置上分别开设有第三内腔通孔和第四内腔通孔,所述内腔裁片的上、下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三内腔通孔的周缘、第四内腔通孔的周缘对缝缝合,使得所述内腔贯通气囊的上、后侧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方久乐汽车安全气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313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